">
艷陽小區召開圓桌會
北街社區小區召開圓桌會
興地小區召開圓桌會
翠泉花苑小區召開圓桌會
近年來,赤壁市大力推行小區“圓桌會”制度,著力解決群眾揪心事、操心事、煩心事,確保干部下得去、社區接得住、服務干得好,較好創新了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雙報到”工作載體。
黨建“領航” 推行“圓桌會”制度
“在這里就餐,很方便,有一種大家庭的溫暖。” 11月10日,赤壁市塞納河畔小區11棟居民熊冬梅,帶著年幼的孫子,在小區“便民餐廳”就餐。
“我們收到居民反映的老年人和上班族就餐難問題后,第一時間爭取開發商支持,僅用3個月時間就建立起便民餐廳,零利潤保本運營,為群眾提供平價、快捷、健康的就餐服務。”在塞納河畔小區黨支部副書記、佳信志誠物業公司負責人金從軍在組織召開“圓桌會”后,收集整理居民關心關注的問題,主動認領工作任務,為民排憂解難。
召開自主領辦“圓桌會”。赤壁市各小區黨支部牽頭,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和業主代表共同參與,每月至少組織召開一次小區“圓桌會”,解決小區自治范圍內力所能及的問題訴求。目前,共領辦問題訴求1500余項,已完成銷號870余件。召開下沉領辦“圓桌會”。由聯系社區市領導牽頭,共建單位、下沉黨員干部、相關職能部門和小區自治組織共同參與,每月召開一次大“圓桌會”,幫助解決小區自治中難以解決的困難問題。目前,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共領辦“需求清單”1600余項,辦結銷號920余項;下沉黨員干部認領服務崗位3200余個,參與“萬人潔城”3.8萬人次,2600余個居民“微心愿”正對接認領中。
眾人“劃槳” 夯實“圓桌會”基礎
連日來,赤壁市整合機關企事業單位下沉黨員干部、社區工作人員、小區自治組織等力量,開展“走街巷·連民心”活動,動態收集街巷“十亂”“十怨”“十患”等問題和群眾“十盼”等意愿訴求;組建“益家親”敲門組,進單元、入樓棟逐戶征求群眾意見建議,重點收集社區特殊群體的微夢想、微訴求、微意愿,并定期更新。
赤壁市組織、宣傳、住建、民政等單位部門共同發力,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探索城市基層治理“全周期管理”路徑,為推進“圓桌會”制度打下堅實基礎,使“圓桌會”有主題。目前,該市已形成小區“需求清單”2600余項、居民“微心愿”3200余條。
破除聯動障礙,使“圓桌會”開得攏。注重把下沉黨員干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和小區業主中政治過硬、群眾公認、奉獻精神較強的黨員推薦進入小區黨支部任職,確保小區黨組織具有鮮明的政治功能、較強的組織力和廣泛的代表性。提倡小區黨支部與業主委員會交叉任職,提倡物業公司黨員負責人任小區黨支部副書記或委員,著力破解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問題,使之融合聯動、同頻共振、抱團服務。目前,全市已全覆蓋建立小區黨支部383個,支部與業主委員會成員交叉任職比例達47%,物業服務企業黨員負責人100%進入小區黨支部任職。
推進陣地標準化建設,使“圓桌會”有場地。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大力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確保2012年后竣工住宅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移交到位,新納入老舊小區改造的項目均配套建有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用房。突出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指導各小區按照“兩廳四中心”標準建設街坊鄰里中心。目前,赤壁市已建成50多個街坊鄰里中心,另有一大批正在加緊建設中。
制度“升帆” 提升“圓桌會”保障 為使小區“圓桌會”和“雙報到”工作有序推進、行穩致遠,赤壁市著力強化制度保障,深化聯系包保制度。
實行社區工作包保責任制。深入開展“領導聯社區、單位包網格、黨員進小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組建街道“大工委”3個、社區“大黨委”27個,市委書記帶頭引領30余名市級領導兼任社區“大黨委”第一書記,100余個單位部門聯系包保263個網格,6000余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到社區小區報到。
建立調研督查制度。30余名市領導堅持每周至少深入一個小區調研,了解小區“圓桌會”制度執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下沉等情況,進一步收集社情民意,解剖“麻雀”、解決問題,強力推進責任落實。
定期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議。把小區“圓桌會”制度落實情況,特別是領辦銷號情況作為重要報告和點評內容,確保“圓桌會”期期有議題、事事有著落,常開常新。
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建立服務紀實制度,印發《赤壁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服務工作手冊》,對下沉情況逐次記錄,逐項確認。建立考核評價機制。以組織生活會和“一員雙崗三聯評”為抓手,組織社區黨組織、市文明辦、單位黨組織對黨員干部下沉情況進行評議。把聯評結果作為單位黨組織黨建責任制考核、文明單位創建、黨員評議等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評優和晉級晉職的重要依據。
健全經費保障制度。努力克服疫情汛情疊加的不利影響,加大財政投入,依規模按每個5-20萬元標準,對新建小區街坊鄰里中心進行獎補;按每年不低于1萬元標準,落實小區黨支部運轉經費。將基礎設施改造經費納入背街小巷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強大的經費支撐,使小區治理干勁倍增、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