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通山的媳婦,公公從抗美援朝回來后,就帶著婆婆離開了通山,一直在外鄉,記得那時候,他們常常給我們做通山包坨吃,有講不完的通山往事,所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通山印象。”
因為這樣的影響,
多年后,
通山媳婦和先生回到家鄉,
選擇了通山包坨作為晚年事業。
通山以山多有名,
山里人勤勞開墾山地,
多種紅薯,
養活了不知道多少代人。
入秋之后,
就能挖紅薯了,
挖回來的紅薯淘洗干凈,
常常先被做成紅薯淀粉。
紅薯淀粉傳統的手工加工過程
大體是先將紅薯打碎,
然后搖漿過濾,
最后坐缸沉淀,
去水后,
就是比較純凈的濕淀粉,
再去曬好,
就可常年存儲。
先有紅薯淀粉,
然后有通山包坨。
做通山包坨先要做餡料,
像油豆腐、白蘿卜、五花肉、香菇、干筍、花生仁等都可入料,
不同人有不同拿手搭配的餡料做法。
調和紅薯淀粉做包坨皮也有講究,用滾水和粉,要趁熱揉皮,趕著熱乎勁包餡料,這樣做出來的包坨才會有彈性。
在鄉村,家里來客辦席,大家提前一起幫忙將通山包坨做出來待客,那種鄉村味道特別好。
通山媳婦和先生回來后,
一直在探索,
如何將通山包坨在保持地道用料
和風味不變的前提下,
移植到食品工廠中批量生產,
向市場穩定供貨。
“這是一條沒人走過的路,現在我們逐漸走通了,所以大家都叫我包坨姐。未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走得更遠,讓更多的人能夠吃得到我們的通山包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