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恢復后,生意火了起來,特別是國慶期間,銷量突破30萬箱!”10月30日,通山縣大畈鎮的陽春園食品有限公司(下稱陽春園)總經理章曉建高興地說。
“通山麻餅俏中秋”。大畈麻餅是通山縣的傳統月餅,以前用柴火烤制而成。近幾年來,由小作坊轉型升級,實行電能替代,增加產品種類。隨著旅游火熱,賣得越來越俏。
大畈鎮黨委負責人介紹,該鎮有35家麻餅生產公司(作坊),除了旅游和枇杷產業外,麻餅已成為當地又一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當地350余農民就業,110余戶貧困戶脫了貧。
新款“小清新”麻餅更受歡迎
在陽春園大廳,隔著玻璃,車間里一片忙碌。
總經理章曉建介紹,看到家鄉旅游火起來了,2010年他回家和哥哥章建辦起麻餅作坊。但傳統手工生產效率低、品種單一、手工紙筒包裝保質期短,大畈麻餅銷量不佳。
2016年,陽春園進行了電能替代。當年5月,大畈供電所為工廠免費架設了專用線路,增設315千伏安的變壓器一臺,解決了生產用電問題。
“用機器炒芝麻,炒一鍋六七分鐘就夠了,而且不焦不糊,色澤勻稱。”章曉建說,傳統制餅的18道大工序中8道大工序實現了電能替代,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了,麻餅口感和顏值更佳。
生產效率提高了,兄弟二人開始研發新口味,將大圓餅改成新款小薄餅,還結合時令設計包裝,非常受歡迎。
他拿出傳統月餅和新款對比,傳統麻餅直徑約10公分,重750克,而新款只有6公分,僅100克。他說,大圓餅季節性太強,一個足以讓人吃撐,改良的小薄餅變得“小清新”多了,成為休閑食品。
各種款式搭配銷售,線上線下同時進行,麻餅銷量大增,以前的廠房不夠用了。在省紀委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2018年,陽春園新廠建好,增設了5條生產線,供電部門主動上門免費擴容,產能一下翻了好幾番。
下崗職工承包麻餅廠致富
離陽春園約1公里處,通山龍鳳禧食品有限公司車間里,老板譚從政正在烤制麻餅,香氣四溢。在加工車間,10余名工人正忙碌著。
只見譚從政將一簸箕麻餅半成品一抖一拖,麻餅就均勻落入烤爐中。他來回拉四、五次烤爐蓋子后,用一小鏟子熟練地將麻餅翻了過來,白色的麻餅變得焦黃。再烤幾分鐘,麻餅就起爐了。
他介紹,用電烤比柴火好控制,并且干凈衛生。“這是新款小麻餅,一鍋210個!”
譚從政說,他和妻子朱又新原在大畈供銷的麻餅廠工作,1996年下崗后,他包下麻餅廠做麻餅一直到現在。后來在政府的幫助下,他新建了現在的廠房。
受疫情影響,上半年訂單很少。當時還非常發愁,沒想到旅游恢復后,訂單又多了起來,10月份就賣了200多萬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銷售額。
忙著忙著,訂單電話又來了,對方找他訂30箱麻餅,他答:“今天的訂單已排滿了,明天加班做。”
麻餅成為脫貧致富的金餅
在當地政府和供電部門的幫助下,除了陽春園、龍鳳禧等3家規模企業轉型外,其余32家作坊也紛紛轉型升級。
大畈鎮是旅游大鎮,隱水洞、龍隱山等景點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作為當地有名的特產,麻餅產銷兩旺。特別是實現電能替代后,大畈麻餅加工業實現了從“作坊加工”向“規模化生產”的跨越,產業的興盛讓村民多了一份收入來源,大畈麻餅成為脫貧致富的“金餅”。
譚從政介紹,平時用工10余人,旺季時每天要用好幾十人。來他這里上班的有多名貧困戶,上班按天結算,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每年工錢就要開支40多萬元。”
章曉建說,在旺季,陽春園用工120多人,其中29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農戶的產品照單全收!”章曉建說,大畈鎮以陽春園為龍頭,與其它麻餅廠一起,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將原材供應、食品加工和精準扶貧有機融合,帶動農戶對芝麻、花生、油菜、桂花等進行專業化種植,農民的收益也節節攀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通訊員孔帆升 杜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