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坪花鼓戲
相傳有二百多年歷史
主要流傳于
赤壁市官塘驛鎮隨陽山區茅坪等地
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茶余飯后、逢年過節人們總想聽一段
茅坪花鼓戲(又名皮籮腔),是赤壁市的地方戲曲。該劇的形成,是由隨陽山歌加上外來劇種演變而成。這一古老而艷麗的藝術之花,盛開在山鄉田野的萬花叢中,散發出迷人的芳香。曾經一曲以隨陽山歌為題材的《桔園新歌》上中央電視臺不能說這不是一大震撼!
茅坪花鼓戲具體創立年代,究竟在何時,尚無文獻可鑒。但關鍵一點,從時間延伸判斷來推測,皮籮腔從乾隆、康熙年間一直流傳至今,不無道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茅坪村的陳正明以及當地劇團的藝人,將皮籮腔由板式、鑼鼓加伴唱的形式,加進了弦樂伴奏,并且廢止皮籮腔之說,正式定名為茅坪花鼓戲。
在舊社會唱《皮籮腔》,都是男扮女裝所有花旦、正旦、閨門旦、武旦、刀馬旦、刺殺旦、潑辣旦、玩笑旦、娃娃旦以及丑旦的角色大都由導演或有一定聲望、有藝術成就的藝人擔綱,禁止婦女登臺。
一九八三年,隨陽曾設立鎮政府機構,文化站長李松柏同志負責組建的三個村的鄉劇團,每個劇團少則十六人,多達二、三十人。
每當文化站組織在鎮政府禮堂演出,山民們聽說有茅坪花鼓戲,跋山涉水,甚至打起燈籠舉起火把,一走10多里路趕來看戲。
茅坪坐落于葛仙山腳下,在茅坪高屋這個幾輩人傳下來的大宅子里一支由村民們自發組建的茅坪花鼓戲劇團每周四風雨無阻在此排練或演出。
簡易的老屋內,乃至周邊或者就是本村里的演員們把每一次排練都認真的當一次演出來對待,妝容、服飾、一絲不茍地準備起來。
打鑼鼓的陳學元老藝人也是《茅坪花鼓戲》傳承人之一
聊起茅坪花鼓戲說,這里的村民介紹,過去在村里文化生活不是那么豐富的時候,花鼓戲是大家勞作之后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逢年過節,家有喜事必定少不了一場表演,祖輩們一代代傳承至今,可見當地的淳樸民風,有些父輩甚至從業茅坪花鼓戲一輩子,幾十年如一日,有的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拉胡琴、吹嗩吶、打鑼鼓樣樣在行。
清道光至咸豐、同治年間,隨陽茅坪村花鼓戲演出活動異常活躍。涌現出陳學云、陳道如、陳明新、陳學頂、陳學規等一批代表性的演員。新中國成立后,茅坪花鼓戲得以新生,在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注和扶持下,成立了茅坪花鼓戲劇團,2009年列入赤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茅坪花鼓戲”入選咸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茅坪花鼓戲,可稱之為赤壁市地方戲曲的一枝獨秀。
茅坪花鼓戲主要流傳于隨陽茅坪一帶,它是在鄂東南踩高蹺、采蓮船等民俗表演形式上不斷吸收和融合其它劇種的聲腔和表演逐漸形成自己方言及特色的鄉土戲曲。
從演員的表演及語言上分辨看,說唱的內容既有歷史故事,又有當下新時代發生的點點滴滴。
雖然有些演員們年歲已高,但戲中人物情緒的表達卻是很有做派,聽不太懂方言的觀眾順著表演的節奏揣摩劇情的發展。
當藝術融入百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才會越加綻放光彩,也一定是會生動許多。這樣的傳統文化氛圍無疑是畫家藝術家們創作優秀作品的地方。
保護國家和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廣大農民,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了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代代發揚光大。
茅坪花鼓戲
可稱之為赤壁市地方戲曲的一枝獨秀
2009年列入
赤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8年入選
咸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花引來萬花開
但愿茅坪花鼓戲這朵奇葩
在祖國的百花園中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