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通訊員王能朗、吳忠發報道:“守著幾畝山地,何時才能脫貧致富?”9月20日,通山縣大畈鎮板橋村村民方家富,道出了過去不少貧困戶的困惑。
如今的通山,發展鄉村旅游,讓村民的荷包鼓了起來。
“每天來村里的游人絡繹不絕,村里大力引進各地能人辦廠,指導我們制作繡花鞋墊、小背包等刺繡工藝品,在景區賣上好價錢。”方家富高興地說,村里還有不少人在景區建起農莊、辦起餐飲小吃點,有的當保安、做保潔,不少青年紛紛回來了。
近年來,通山縣著力做好產業扶貧和旅游開發兩篇文章,立足各地特色優勢,深度發掘特色旅游資源,重點開發王明璠、江源、寶石等地古民居群,修建石門茶道,打造西坑林海竹園,吸引著各地游客前往各地觀古民居、吃農家飯、購土特產。今年該縣已接待游客90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2億元。
同時,該縣發展特色小鎮,推進農旅融合,“果匠小鎮”里種有葡萄、草莓等13種類果品,每天前往果匠小鎮游玩摘果的游客絡繹不絕;“枇杷小鎮”將當地群眾種植的1500畝枇杷集中起來建基地,辦起枇杷酒莊,解決當地果農種植枇杷愁銷路的問題。
如今的通山,古民居錯落有致,特色小鎮已成規模,傳統藝人在景區當場獻藝,游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