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陽縣白霓鎮洪泉村風貌
洪泉村的“長城”
生態農家樂
聲名遠揚的“網紅橋”
水上樂園
千年遠陂堰
醒目的宣傳標語
在崇陽縣白霓鎮洪泉村,以前流傳這樣一句俗語:“白天三碗薯,晚上薯三碗”。天干地旱,缺水缺糧,是一個姑娘都不愿意下嫁的地方。但是現在,在精準扶貧政策東風的吹拂下,通過全村干群的努力奮斗,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貧困村已成為現在的“網紅村”。
歇馬山,是洪泉村曾經出了名的窮地方;烽火臺,是洪泉村新建成的旅游景點。“竟然能在這里見到長城!”如今,人們走進洪泉村時,都會這么感慨。
洪泉村地處白霓鎮東南方向,有8個村民小組,552戶,共2056人,主導產業為雷竹、紅薯等。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54人。
一位村支書帶火一個村 洪泉村地處山坡上,以歇馬山著稱。境內極度缺水,盡管大市河與村子“擦肩”而過,但由于村莊地勢較高,農田莊稼全部灌溉不到,導致水稻都種植不了,村民們祖祖輩輩只能靠種紅薯為生。外村人都笑話該村:“歇馬山,薯當餐,早上三碗薯,中午薯三碗,話一話,薯宵夜。”
2014年,該村兩委面臨換屆,大家商量著選個年輕、有精力、有思路的新支書,5個指頭數來數去,愁壞了。因為,該村年輕人幾乎都在外面打工,偶爾回來個年輕人,待不了多久,又被外面的伙伴拉走了。村里也曾辦過企業,但因管理不善導致欠債近400萬元,更沒人敢回村當“接盤俠”。
“守著金飯碗要飯,曾經是我們村的真實寫照。”80后村支書孫愁說。
2014年5月,孫愁當上村黨支部書記時,發現村里雖窮,但是歷史人文底蘊非常深厚,不僅有自然的美景,而且還有瀑布飛流的遠陂古堰、黃巢起義時的遺跡沖天泉,以及小島、寺廟……很適合發展鄉村旅游。
孫愁發現,村里只是缺少強有力的推手,所以賞心悅目的青山綠水、獨具魅力的地域風情和綠色環保的特色農產品都只能“孤芳自賞”。
“不僅集體經濟為零,而且窮得連電費都交不起,每天討債的人不離門。”回憶最初回到村里的情況時,孫愁說,他只能一邊跟債主們做思想工作,一邊想著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村子腳下的大市河中有座沉睡了一年多年的古堰,附近還有座古寺廟,思來想去,只能打個'擦邊球’,借這'兩古’來發展鄉村旅游。”孫愁說。接著,該村召開黨員群眾大會,孫愁將自己的想法在會上說出來以后,大伙兒拍手點贊,全票通過。
當時,該村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開個車進來都難以調頭出去。在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村委開始謀劃振興之路。通過整村規劃,先是將古堰附近的15畝土地全部流轉到村里,接著新建遠陂堰風景區、微長城、生態農家樂、停車場等,然后修路、挖魚池、建獼猴桃基地、搭鴨棚……
沒有項目資金,沒有老板來投資,也沒錢請設計師。學過廣告設計的孫愁自己動手,墻上的壁畫自己畫,施工圖紙、裝修風格自己動手制作效果圖……
在他的帶領下,洪泉村成了旅游名村。2018年,該村集體經濟達到7.7萬元。今年,該村還入股40萬到崇陽清竹工藝制品有限公司,年可分紅5萬元。
一堆“廢舊物”成就網紅村
記者漫步該村時,發現這里活脫就是一部蒙太奇“3D”大片——
村民家的菜園都是用木樁或竹條編成的籬笆;小院落則是用石頭和磚瓦砌的矮墻圍成的;不管是新的還是老的房子,在墻上掛幾串玉米辣椒,或者木頭裝飾鐵門、窗套,再用有色漆刷一下,鄉村的味道更濃了……
“村莊的味道就是樸素、簡單,用最常見的材料扮靚村莊,這種美才能落地生根。村里資金有限,在人居環境整治中,這些從老房子上拆下的物料、被丟棄的廢舊物,我都將它們重新利用起來,一磚一瓦、一花一草由自己親自設計,用最少的資金投入出最好的效果。”孫愁說。該村兩委結合回頭嶺至大市至白霓至該村最后到油市的旅游循環線路,決定對遠陂堰沿線及周邊村莊進行整體打造。沒項目,沒資金,他們卻“腦洞大開”,將村里的廢舊物品全部變身“藝術品”:
殘垣斷壁上拆下的舊磚和碎瓦,被重新堆放后,變成了獨具特色的院落籬笆;早已不再使用的豬槽,種上花草,重新煥發生機;村民們扔掉的壇壇罐罐,被恰到好處地嵌入墻中,變成了優美的裝飾品;村口一座礙事的廢棄水塔,簡單一包裝,就成了一個“豐年谷倉”;河道里被洪水沖刷而來的樹兜,撿起來放在草地上,就成了一尊尊令人遐想無限的木雕……
這些不起眼的廢舊物,經他們一番擺弄,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也給小山村增添了新景致,留住了游客,幫助村民增收。
每到“五一”高峰時,游客蜂擁而來,車子從村口堵到了集鎮,我們光賣雪糕、礦泉水都忙不過來。
由于交通閉塞,村民缺乏增收產業,大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年人在家帶孩子,村集體經濟全靠一個年收入才4萬塊錢的小型磚瓦廠。
2016年8月,在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村委開始謀劃振興之路。通過整村規劃,新建遠陂堰風景區,項目總面積40余畝,修建了152米的微長城、小型天然游泳池和生態農家樂,村民還自己投資建成了水上樂園、跑馬場和停車場。
一時間,游人絡繹不絕,洪泉村成為當年收入10萬的景區村。在該村六組,村委會投資30萬元,利用歇馬山水庫改造成一個30畝的精養魚池,年可創產值2萬元。
“原先在上海打工,去除房租、水電費等,剩不了多少。如今終于在家門口找到了‘生財之道’。”說起身邊的變化,村民龔琴感觸頗深。家鄉成為景區后,他們開始做農家飯館,生意越來越紅火。
“我家田地全流轉出去了,每年可以有1萬多元的進賬。現在,我在景區周邊搞銷售,還給附近的老板開車,每月少說也能掙些錢。兩年不到,就能把以前孩子上學時的欠賬還清了。”貧困戶饒克儉笑著說,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他和妻子甘彩霞夫妻還承包了一個占地8畝的苗木基地,同時養了3000只雞、鴨、鵝,成了全村產業發展示范戶。
崇陽縣白霓鎮洪泉村原是個不起眼的村莊,如今卻成為網紅,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玩。
一座“網紅橋”引來八方客
近兩年來,由于洪泉村“網紅搖搖橋”一夜爆紅。據說,很多人在網上看到這座橋時,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驚心動魄。人們只要踩上這座“網紅橋”,通過合力產生劇烈的搖晃,橋上的人就會手舞足蹈、左右搖擺、心潮澎湃……
沿著通村公路,記者進入該村時,“網紅橋”上游人玩得正嗨。在動感音樂的伴奏下,三五成群的游人,走上這水上吊橋,晃悠悠、蕩悠悠。雖然有人不時從橋上掉到水里,但仍喜笑顏開。
記者小心翼翼地走上橋面,腳下的水波清晰可見,遠處的景色盡收眼底,撲面而來是涼爽的水汽,夏日的燥熱頓時煙消云散。當橋隨著音樂晃動起來時,感受到已提到嗓子眼的心跳……
“自網紅橋開設以來,吸引了不少大齡兒童和適齡少年,成年人更是玩得很開心。不少游客或者公司紛紛組隊前往,在一決高下的刺激中達到娛樂放松、舒緩壓力目的。”80后青年陳步林是這座“網紅橋”的投資人。他告訴記者,由于這種“搖搖橋”在周邊幾個縣市都罕見,一時間很多人前來打卡體驗,僅“五一”3天,就接待游客2萬多人。現在一到周末,游客就絡繹不絕。
“這里原本是村里一口閑置的水塘,年初,在網上看到搖擺橋后,我就想到了我們村的那口水塘,于是就呼喚村里在外的年輕人回來打造水上樂園。”回憶起“網紅橋”的建成,該村80后村支書孫愁說。
一個工作隊盤活一個村
隨著精準扶貧的東風吹過神州大地,省演藝集團開始進駐洪泉村開展幫扶工作。2016年8月,在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村委開始謀劃振興之路。通過整村規劃,新建遠陂堰風景區,項目總面積40余畝,修建了152米的微長城、小型天然游泳池和生態農家樂,村民還自己投資建成了水上樂園、跑馬場和停車場。
省演藝集團駐白霓鎮洪泉村第一書記陳建順說:“連續幾年來,我們以精準扶貧工作為抓手,安排50余名干部到村里開展結對幫扶,為貧困戶出謀劃策,扶持他們走出貧困。50余名干部扎根洪泉,給洪泉注入無限活力,升級改造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幫助村里硬化道路、安裝路燈、建設產業基地,村子一天天美起來、亮起來、活起來”。
據了解,在駐村工作中,演藝集團與村兩委精心策劃,決定把鄉村旅游作為村里的主導產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以前,洪泉村的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經過3年努力,該村的遠陂堰旅游景區、獼猴桃基地、吊瓜基地相繼建了起來,集體收入今年就達到了13萬元。如今走進洪泉,看一看千年古堰遠陂堰,感受“小長城”的獨有魅力;蕩一蕩網紅橋,感受鄉村的快樂與激情;吃一吃農莊的農家菜,感受新農村的日新月異。
2019年10月29日上午,湖北省演藝集團援建鄉村百姓文化大舞臺奠基儀式在崇陽縣白霓鎮洪泉村盛大舉行,該項目正式開始破土動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羅丹青,崇陽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程冰野和白霓鎮有關負責人出席奠基儀式并揮鍬培土奠基。參加奠基儀式的還有集團駐村工作隊、集團幫扶干部及村兩委成員。
據悉,該建設項目是湖北省演藝集團落實國家關于貧困村出列“九有標準”要求的重要舉措之一。集團于2018年投資10萬元在村黨員群眾活動中心旁邊,平整修建了一個900平米的文化廣場,2019年經集團黨委研究決定,在已建的綜合性文化廣場上繼續投資修建一座具有能夠舉辦中大型文藝演出、村級中大型活動集會及開展日常文娛活動等功能的開放式“百姓大舞臺”。這個老百姓家門口的文化大舞臺建成后將成為洪泉村標志性的文化宣傳陣地,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極大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昔日歇馬山,終日薯當餐;今日烽火臺,天天游客滿。”日前,這是脫貧戶孫水亮用當地方言即興編唱的新順口溜。
群眾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產業逐步發展。一群人帶活一個村,昔日貧困村,已經昂首闊步走在小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