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中宣部組織開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中,武漢市江夏區被納入調研范圍。為探尋江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性成果,8月中下旬,新華網先后深入到江夏區經濟開發區、工業制造企業、創意產業園、污水處理廠,以及多個街道、村灣進行采訪調研,推出“邁向小康的江夏探索”系列報道。
大路村農村新居。新華網發 柳斌 攝
新華網武漢9月10日電(胡誠、但俊、姜亮平)每天傍晚,一定是大路村人最開心、最美好的時光。
新建成的怡山灣村民文化廣場,面積達9000平方米。每到日落時分,音樂聲響起,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便隨著動感節拍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在歡聲笑語中盡寫身心酣暢。
大路村的夜,如此美妙、熱烈,令人心馳神往。
可在許多大路村村民的記憶里,卻始終抹不去窮困的過往。
大路村隸屬于武漢市江夏區法泗街,鄰近咸寧市嘉魚縣,距離武漢中心區約60公里,是一個遠離市中心的偏遠村莊。
2007年以前,這里土地貧瘠,灌溉困難。“耕田耙地全靠牛,栽秧割谷全靠手,運進運出全靠走,農業收成望天收。”村民編寫的順口溜,形象刻畫出大路村當年的窘狀。
“全村100多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體負債100萬元,是經濟落后的‘貧困村’、遠近聞名的‘空心村’。”66歲的大路村老支部書記蔡崇海回憶說。
能人回鄉,讓大路村開始改變。
胡濤早年外出創業致富。2007年,他放棄在城市打拼積累的殷實基礎和發展機會,只身返回家鄉。
“改變自己不值得夸耀,改變家鄉才稱得上光榮。”對家鄉充滿感情的胡濤,10多年來,累計捐款100多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修繕石聯小學,改造村灣道路和電視電網,幫助孤寡老人看病就醫,幫助失足者再就業找回生活的希望。
2011年,胡濤當選為大路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成為全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在胡濤的帶領下,大路村開展新農村中心村建設,依靠市級財政安排獎補資金2400萬元,打造“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美麗鄉村。
拆并后的村灣統一規劃污水處理管網。
干凈獨立的衛生間,從圖紙上走進農民的新房。
生活垃圾統一收集處理,垃圾分類走入新居的弄堂。
建幼兒園,建衛生院,建超市商場,建公園廣場,讓村民享受城市的生活風尚。
村灣道路統一規劃布局,全面硬化、綠化,10公里的循環路延伸到大街小巷。
雙向四車道的怡山灣大街整潔寬敞,現代造型的路燈把鄉村的夜晚照亮。
在產業發展上,大路村通過聯盟方式,將大路、珠琳、聯盟、石嶺等4個村2萬多畝土地,統一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園區。
建成約7000畝籽蓮、優質稻基地,1000畝水果基地,700畝蔬菜基地,3000畝梔子花基地,800畝景觀苗木基地。現代農業、生態特色農業成為發展方向。
規劃建設占地1000畝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進天耘、橄時代、桂子米業、紅心蛋品以及花之繡服裝等7家公司入駐,1000多名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上崗。
隨著村級聯盟的組建,桂子米、怡山灣、荷花節作為大路村三大品牌叫響。
以怡山灣新農村為依托,規劃建設旅游服務和游客集散中心,配套建設梔子園、荷花園、林果園、稻香園、蔬菜園,“一心五園”成為鄉村游重要看點。
賞荷采蓮節、葡萄采摘節……眾多市民前來享受田園慢生活,帶火了當地農副產品及餐飲業的發展,目前旅游綜合收入已突破600萬元。
經過多年發展,大路村滄桑巨變。
昔日負債累累、產業落后的窮鄉村,“蝶變”為集體資產過千萬、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的富裕村;昔日土地貧瘠、毫無特色的窮鄉僻壤,變成了如詩如畫、一年四季可賞花摘果的花果之鄉。
高標準的新村規劃、現代化的人居環境、城市化的公共服務,成為大路村科學發展的新標配。
大路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典范,躋身湖北省宜居村莊。
走進大路村,一幢幢與城市住宅別無二致的單元樓氣勢不凡。
“住的是大洋房,走的是大馬路,頭頂是新路燈。我們就是鄉下的‘城里人’。”村民蔡崇海這樣解讀當下的生活。每天吃過晚飯,他就帶著老伴加入到“廣場舞大軍”,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老年“拍檔”。
“你看村里的路修得多好,幾乎家家都買了小汽車,村里統一規劃有停車位。”有車有房,有廣場舞,還有美麗的村莊。站在寬敞明亮的新居前,村民陳立元覺得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小康。
怡山灣村民文化廣場。新華網發 柳斌 攝
大路村干凈整潔的道路。新華網發 柳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