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通城縣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之舉,實現了山區小縣的“蝶變”,在荊楚改革大文章中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經濟發展為要務 激活力 拓空間 強動能
作為一個山區縣,發展經濟始終是通城第一要務。
經過多年發展,通城逐漸顯現: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競爭優勢不強,城市建設管理落后,社會發展短板較多,黨員干部缺乏干事創業激情。
近年來,通城縣緊扣時代發展潮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立足三省、面向全國,堅定不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解決制約通城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改革不停步、開放不止步。
突出轉型發展,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由零部件、產品配套加快向集成模塊、整機生產轉型,提升產業層次、品牌質量、創新能力。幾年時間,通城電子信息、涂附磨具被列入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玉立集團成為亞洲行業龍頭和行業標準制定參與者;瀛通通訊成為咸寧市首家主板上市企業,獲湖北省首屆改革獎(企業獎);平安電工入選湖北省首批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示范企業;三贏興電子被列入湖北省“金種子”企業,成為光電攝像模組數字化車間的兩家國家標準制定企業之一;亞細亞陶瓷獲評“中國制造2025”綠色工廠,被授予國家綠色制造示范企業。
該縣政堅持藥材、藥品、藥市、藥膳、藥養“五藥”并舉,著力打造集藥材種植、研發、加工、銷售、文化、旅游于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中醫藥全產業鏈條。全縣發展中藥材種植企業13家、專業合作社28家,種植基地163個,面積10萬多畝,種植品種30余個,“雋六味”道地藥材發展迅速,中醫藥全產業鏈產值過100億元;福人藥業、藥姑山生物科技、縣供銷社中藥材公司、沙堆三氏百合種植合作社種植基地被評為“全國十大中藥材種植基地”;“通城鉤藤”“通城黃精”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通城金剛藤被確定為湖北省首批道地藥材“1+10”優勢品種,納入“一縣一品”發展戰略;康美藥業、艾舒寶等13個中醫藥重點項目落地建設,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正逐漸成為充滿活力的新增長點。
挖掘內生發展,全面搞活國有資源資產。推進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將全縣國有水電站、交通運輸站場、砂石礦產等國有資產資源進行整合,劃歸城發集團統一經營、管理,重新組建建工、礦業、公交、水務、能源、農投、教投七大子集團和雋達旅游等五家直屬公司,打造集投資、融資、建設、經營于一體,總資產達200億元的城市建設發展平臺,有效解決融資難題,提升國資效益,推動城市建設發展,國企融資能力、公司經營效益和縣域經濟發展力得到全面提升。
對接世界發展,積極謀劃開放型經濟。主動對接“一帶一路”,著力打造內陸地區進口貿易創新促進示范區。與湖南城陵磯新港區、岳陽三荷機場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借港出海、借“機”起飛;組建湖北省唯一、全國規模最大的縣級交易分團,連續兩年搶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總投資達40億元的通城?萬雅國際商貿城一期建成開街,成為湘鄂贛毗鄰地區最大的進口商品交易中心。
聚焦高質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創建環境更優、服務更好、效率更高的營商發展環境,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意見》《通城縣“放管服”改革工作督查問責暫行辦法》,以更大力度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線上“一網覆蓋”、線下“只進一次門”、現場辦理“只要跑一次”,全縣“只要跑一次”事項達633項,“幫代辦”成為通城優化營商環境的新亮點、新標識;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3550+100”改革,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行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即時電子監察;建立企業誠信經營紅黑名單,持續強化市場監管。
以民生關切為中心 強保障 增福祉 得民心
通城扎實推進治水、修路、扶貧等民生領域改革工作。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針對教育系統基礎設施欠賬多、人事財務后勤管理不規范、部分學校債務負擔重等突出問題,縣委、縣政府痛下決心,以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為切入點,成立全省首個教育資金管理中心,全面推行“校財縣管”,著力實施“教育十大工程”,堅決整治教育領域“吃空餉”,兜底化解教育債務,讓教師安心教學、學校安心辦學、學生安心上學,全縣教學質量、秩序明顯好轉,社會滿意度明顯提升?,F在,縣實驗學校、縣一中擴建等重點工程建成投用,城區大班額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通城縣以全面改善城鄉環境為目標,全面實施河庫長制、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廁所革命”、精準滅荒等重大生態工程,持續加強“四大水系”生態綜合治理和河道采砂綜合執法力度,堅決關停冷水井采石廠等非煤礦山,全縣人居環境發生根本性、革命性變化。農村無害化廁所建成,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10座鄉鎮垃圾中轉站建成運行,8座農村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通城生態鄉村創建率持續領跑全市,省級生態鄉鎮增至8個、省級生態村增至71個。
作為全國首批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通城持續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深入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h人民醫院在全國率先打破區域限制,開啟醫保異地直報先河;縣疾控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數字化接種門診;重點專科總量居全市各縣(市、區)首位。不斷改革辦醫體制,開展外向型醫療合作,引進民營醫院6家;著力醫聯體建設,加盟跨區域??坡撁?個。加快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縣醫院新外科樓、新內科樓投入使用,縣殘疾人康復中心建成使用,縣中醫院住院樓、縣婦幼保健院和縣精防所整體搬遷工程有序推進。
通城縣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大力推進文旅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文旅品牌,開發文旅產品,打造文旅線路,全力構建文旅共建共享新格局。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銀山文化藝術中心、通城體育公園、通城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重點文化項目加快實施,通城秋暴起義紀念館、黃菊媽墓等一批紅色場所得到修繕,首屆黃袍山全國自行車戶外挑戰賽、第五屆湘鄂贛蘇區歷史研討會、湘鄂贛毗鄰縣市地方戲曲展演、咸寧市傳統武術邀請賽等一系列賽事活動成功舉辦,中華古瑤第一村、月季莊園、善源谷等鄉村振興示范點建成開園,“購世界品牌、游美麗鄉村”名片閃耀湘鄂贛。
作為幕阜山片區貧困縣,通城縣積極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徑新方法,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高質量脫貧。創新產業扶貧機制。采取“村建政補企用帶動就業”模式,大力推進扶貧微工廠、扶貧車間建設。全縣共建設扶貧微工廠、扶貧車間61個,帶動3000多名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創新建立“四員”服務機制,從貧困戶中定向聘請生態護林員、農村保潔員、河湖庫巡查員、農村道路護路員3000名,有力推動鄉村治理和精準扶貧互促共贏,工作經驗在全省推介。
創新實施“四民”活動,以屋場會為載體,以推進“八小”工程為抓手,扎實開展以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暖民心活動,深入村灣召開屋場會,實施文體小廣場等“八小”工程1000多個。
創新減貧防貧機制。以因病(殘)、因災、因學臨近貧困邊緣的低收入戶、人均收入不高的已脫貧戶為重點,聯合太平洋保險公司創設全省第一份“精準防貧保險”,成立全省首個減貧防貧工作管理委員會、減貧防貧服務中心,通過技術監測與主動申報相結合,及時發現潛在致貧風險,迅速進行精準救助幫扶,第一時間筑起貧困攔水壩和截流閘,通城“防貧保”模式受到各方肯定,并在青海省得到全面推廣。
以基層治理為抓手 除陋習 破藩籬 革頑疾
曾經,通城私房建設、小產權房開發、非法買賣土地、“麻木”車非法營運、城區濫放鞭炮煙花、黃賭毒蔓延等亂象叢生。面對突出問題,通城動真碰硬,動刀亮劍,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堅決破除利益藩籬,著力打通長期制約通城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辦成了很多過去認為不可能辦成的事情,破解了多年想解決而沒有很好解決的難題,全面提升了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
縣委、縣政府以“兩違”整治作為城市治理突破口,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排除一切阻力,堅決停止私建審批,堅決杜絕私房建設,累計拆違12萬多平方米。
通城縣堅持強力“禁麻”與有序疏導兩手抓,消釋改革阻力,拿出4000萬元對“麻木”車進行回購,并拿出300多個公益性崗位對重新就業困難的車主進行過渡性安置,使6000多輛“麻木”車得到穩妥處置,困擾多年的“麻木”車非法營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取締城區煙花鞭炮經營戶。
通城縣統籌推進節地生態安葬改革,全面破除陳規陋習。全縣拆除活人墓1萬余座,出臺鼓勵火化、公墓安葬等“五減免兩獎勵一優惠”政策,投資2億多元高標準建設馬鞍山城市公墓和100處農村公益性公墓。城區火化率達100%,公墓安葬率達40%。通城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殯葬改革試點縣,省、市殯葬改革現場會先后在通城召開,在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作經驗交流發言,被列入全國殯葬改革36個優秀案例,殯葬改革舉措及成效獲《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專題報道。
該縣通過大力實施“五禁五治五提升”工程,全力推進“四城同創”,短短幾年,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得到逐漸完善,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旭紅中路、銀城東路等城區交通“中梗阻”順利打通,秀水公園、雁塔廣場等公共設施建成使用,中心商務城、外貿博仁片區等舊城改造取得突破,城區河道生態治理、城東新區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
隨著一項項改革舉措落地,通城的經濟產業、城鄉面貌、社會風氣、政治生態等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山區小縣正在演繹著改革發展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