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寧日報訊 記者譚昌強、特約記者龍鈺報道:“今日永逸閘外江水位21.82米,漲0.27米;內湖水位21.87米。去年同期外江水位25.64米。簰洲站水位20.5米,漲0.25米,去年同期水位24.49米,降雨量5毫米。”6月3日早上7時55分,嘉魚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李新方,像往常一樣,在嘉魚2020防指微信群發布了當天的長江水位信息。
“每天各站點的基礎數據,在進入系統后,由我們進行集中分析,并視情況向防指或社會公布。”縣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胡立坤說,特別是進入汛期以后,該局加強了各相關數據的監測分析力度,以便在每天上午8點前進行數據匯總,及時通報。
精準數據的背后,是信息系統的有力支撐。
“今年嘉魚的備汛工作,科技含量十足。”胡立坤介紹,近年來,嘉魚先后建立完善泵站信息化控制、河道堤防在線監測、灌區量測水、山洪災害預警和水庫信息等多個系統平臺,使防汛備汛更加便捷、及時、高效和精準。
在改造一新的余碼頭泵站,新建成的中控室內,工人們正通過電腦實時監測設備運行各項參數。該泵站于2019年底完成建設,今年5月初全面完成各項設備調試。
“實現了手工向信息化的邁進。”泵站負責人陳火平說,中控室的建成使用,改變了以往依靠手摸、眼看的傳統方法,既減輕了人工值守工作強度,又實現了精準監測。
據介紹,三年來,該縣先后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對全縣7個大中型泵站的控制系統進行信息化改造,在6個堤防管理站設置了攝像頭及自動水位站,建立了5套灌區量測水設施,實現了水力資源的精準計量和精準調度。同時,在5個丘陵山區鎮設置了19個山洪災害雨量預警點,在19個水庫建立了自動化信息站,。
“目前已實現了對江、河、湖、庫、堤、站、閘的信息化全覆蓋。”胡立坤說,依靠信息化建設,效率明顯提升。他以每天的通報數據為例,進一步說明:過去進行數據收集,需要30-50人進行觀測、收集,2個小時也未必能拿到全部數據,而現在5個人就能實現數據匯總,并在每天早上7點半至8點,對外通報。
“下一步,我們探索將各線系統進行整合,形成大系統、大平臺,進一步提升信息化能力,為防汛備汛和抗旱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撐。”胡立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