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融媒體記者 呂蓉 黃富清
前言:金峰山又名金紫山,方圓二十五公里地勢十分險要。這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曾誕生了著名的鄂南紅二師。許多有志之士在歷次戰斗中,為民族解放而壯烈犧牲在這里。赤壁市在金峰山創辦了紅色教育基地,牢記這段紅色歷史,緬懷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教育激勵后代,建設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
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了遍山的花朵,因而這種花便名為杜鵑花。
每年4月清明時節,金峰山上便開滿了火紅的杜鵑花。它那朝天的喇叭似乎在告知人們長眠于此的勇士們的故事,吸引著人們重走險要的革命之路,在綠水青山中,緬懷先烈英勇事跡,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4月17日,融媒體中心記者一行前往茶庵嶺鎮金峰山,聽劉書亮書記講述先烈英勇事跡,登頂金峰山,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登山杖、登山鞋、登山包,在金峰山腳,打量著這位“全副武裝”的登山向導,65歲的老人、茶庵嶺鎮金峰村老支記劉書亮,初次見面便展示出了他強大的“紅色基因”。
為了將金峰紅色革命精神傳承下去,曾在鄉鎮擔任過黨委書記、科局擔任局長的劉書亮,退休后應群眾呼聲,回到村里任黨支部書記,大刀闊斧地改變村容村貌,修成了“致富路”,解決了飲水難的問題;為一批又一批來金峰學習考察的黨員干部做向導,一遍又一遍陪同登山,講解金峰歷史,傳承革命精神。
“這里原本是個屋場,烈士們葬在這里,讓金峰的子孫們傳承紅色基因。”從平闊的山腳下烈士紀念碑旁,走到一條水泥陡坡盡頭,便是烈士陵園。在肅穆的烈士墓碑下,安息著為這片土地灑下熱血的英烈們。
“李紹先和汪子霞用三條半槍建立了蒲圻赤衛隊,他率領赤衛隊打土匪、襲擊縣保安分隊和地方民團,不斷獲得戰果并將隊伍擴建為鄂南赤色游擊隊,后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鄂南第二師。”劉書記說,在金峰這塊熱土,犧牲了三位有影響的烈士,留下了許多故事,他們的犧牲精神、民族精神和奉獻精神被一代代的傳承。
從烈士陵園旁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艱難地穿梭在險峻的山間,探尋曾經發生過故事的革命之地。經過“百步十八彎”“愛泉”“云天井”,歷經一個多小時到達“虎歇坪”,終見紅艷艷的杜鵑花,開在崎嶇險路兩旁。
“這些杜鵑花幾乎都有一百多年的樹齡,見證了那段時期的歷史。”被塵封的歷史,借由杜鵑花燦爛展開。形似喇叭的杜鵑花像極了戰士口中正在吹響的沖鋒號角,在烈士熱血的滋養下格外紅艷。站在“虎歇坪”,透過大片緊緊擁簇的火紅花朵,仰望著金峰山頂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老支書的講述,讓革命的精神力量滲透了全身,那一路攀登的艱辛疲憊一掃而盡。
“馬上登頂了,路更險峻,我上前頭帶路,大家注意安全。”正如老支書的預警,從“虎歇坪”至“天鷹門”登金峰頂的路,不算遠,但奇險,一腳寬的沙石路下便是懸崖,“我們現在眼望的‘綠水青山’,正是當年革命先烈們在險峻金峰山的奮戰換來的。”
手腳并用爬上金峰頂,春日映照著的五星紅旗格外鮮艷,與遍布山野的火紅杜鵑花交相輝映。在金峰頂,劉書記在講過去的故事,傳播紅色基因,我們在銘記,在感恩,也在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