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濃濃春意正在香城泉都的街邊氤氳。城區居民紛紛走出小區,感受春天的腳步,近日,本報記者將鏡頭對準街頭小巷,聚焦市民生活。
廣場公園:健身的腳步邁起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24日,春雨綿延,在十六潭公園的健康步道附近,記者看到,一場小雨過后,在亭子里避雨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健康步道上。
在濕漉漉的健康步道上,居民們或騎著自行車,或與閨蜜三兩成群,或獨自慢跑。綠意盎然的綠植包圍著每一個靈動的身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家住景泰花園的居民周悅帶著10歲的兒子來此健身。父子倆戴著口罩身穿運動服,肩并肩跑著步。
今年45歲的周悅是位運動愛好者,疫情發生前,他每天都會拉著兒子來此跑步。他說,“前一陣子響應政府號召一直在家宅著,現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咸寧更是保持零紀錄三十多天……我們今天是春節后頭一次帶孩子出門,你看他多高興。”
同樣的場景也在人民廣場上演,其中不少是扶老攜幼舉家出來健身休閑的。
健身小廣場的健身器材不少:漫步機、扭腰機、單杠、肩關節訓練器、腰背伸展器、牽引器……還有一些健身器材記者叫不出名稱。居住在中央城的居民李梅女士帶著一家6口,每人用一臺,他們一邊健身,一邊聊著天。
“雖然家就在對面,但因疫情我們已經很久沒來了。春天出來散散步、健健身,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感覺壓力緩解了不少。”李梅說。
除了借助健身器材鍛煉外,廣場上有的居民還會玩一些傳統項目,如甩沙包、踢毽子、放風箏、玩滑板等,大家在奔跑、跳躍中釋放自己。
不僅是十六潭公園、人民廣場,在潛山森林公園和淦河邊上的步道上,也多了很多健身的居民。
“平時是20多分鐘才能到山頂,今天要挑戰一下,縮短時長。”傍晚18時,潛山森林公園入口處,剛剛下班的章宇在車里換了雙運動鞋,便獨自往潛山上走。一路上,他遇到不少跟他一樣,戴著口罩登山的人。
今年41歲的章宇在城區一家企事業單位工作,去年下半年,他加入了潛山健步團。雖然健步團很久沒開展活動,但他每天和其他人一樣,會在微信群里運動打卡,曬一下自己每天的運動步數。疫情期間,他一直在社區當志愿者,18日,他回到單位,每天正常上下班之余,他又開始自己登山。
雖然在公園鍛煉的居民不少,但現場卻絲毫沒有聚堆的場景。“公園加強了巡邏,禁止進行群體性活動。”十六潭公園管理中心、潛山森林公園管理中心的相關負責人紛紛表示,公園內容易引起游人聚集的密閉、半密閉場所暫不對游人開放,除公園現場的秩序維護,還增加了公廁、座椅板凳、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的消毒次數,確保居民安心放心健身。
生活超市:購物的顧客多起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念
24日下午1點半,記者在溫泉中心花壇一帶,看到近8家流動攤點,賣甘蔗、荸薺、橙子等水果。
62歲的楊春蘭正動作麻利地為顧客削荸薺。10分鐘時間內,記者看到一顧客詢價未買,一顧客買了一袋。
荸薺是楊春蘭自家種植的,以往直接銷往門店,因為賣得俏去年還增加了種植量,今年有的門店還沒營業,銷量一般,兩天前開始擺攤賣。“能賣一點是一點。”楊春蘭說,由于時節問題,荸薺到清明時會發芽,那時就無法進行銷售了,所以現在要趕緊銷售出去。
60多歲的李爹爹常年開著三輪車在城區各處賣水果,這幾天在賣甘蔗,在小區門口賣了一會兒后他又來到中商百貨附近。李爹爹說,現在街上人少,生意沒有以往好。
今年40歲的柯強中正站在小三輪旁賣橙子。柯強中常年在外務工,僅過年回家。三天前進了一車橙子,在城區各處賣,生意有時好有時差。
下午5點,市中心醫院旁小區門口,有6家擺攤賣蔬菜、水果的小販。正在賣荸薺、草莓的胡嬌家住億豐農貿市場附近,一輛電動車、一個裝著東西的籃子,早上7點出門,天黑前回家,常年在城區各處賣自家種的水果、蔬菜。“現在出門的人少,賣得慢一些。”胡嬌說,過幾天準備賣蔬菜。
73歲的劉運英住在附近,家里種了一點菜,吃不完就擺攤賣。今天是過年以來他第一次出攤,12點吃完午飯到附近的山上采摘用于煮雞蛋的地菜,下午2點開始賣。“家人說我年紀大,不想讓我出來擺攤,但我想運動一下,對身體好。”劉運英說,“今天地菜賣了幾把,南瓜也賣了一點,一共賣了18元。”
附近的1+8連鎖超市辦理了復工證,16日開始營業。“最開始兩天生意很好,跟去年同期差不多。”店員彭女士介紹,現在營業時間也恢復以往。
中百倉儲咸寧店營業時間已恢復為7:45至21:00。“超市已經恢復正常,客流和去年同期差不多。”店長陳紅說。
中百商場一家賣玩具飾品的小店內一劉姓員工表示,“開門那幾天生意很好,現在和平時工作日業績差不多。”
溫泉第一街大部分服裝店已開門。“這幾天顧客比剛開門幾天多。”一女裝服裝店店員鄭女士介紹,白天顧客多,晚上基本沒人,每天關門時間較以往提前了一個半小時。
一家經營床上用品的家紡店店長周女士介紹,以往店里都以線下銷售為主,現在線上線下同進行,“當前街上人不多,線下生意沒以往好,但線上生意還不錯。”店長表示,線上顧客很多都提前付了款,就等到貨后發貨。
服務門店:街邊的生意好起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焦姣
3月24日下午,記者走上街頭,剛下過雨的地面濕漉漉的,卻仍擋不住明媚的春光,關閉許久的沿街門店也紛紛打開了大門。
銀泉大道御龍花園附近的理發店內,戴著口罩的發型師余龍江正拿著掃帚清掃地上的頭發。
“剛有位顧客過來理發,趁著沒人趕緊打掃一下。”余龍江告訴記者,聽說可以復工后,便趕忙辦理了復工證明,3月19日小店就開始對外營業。現在基本每天營業半天,從中午12點開到晚上9點。
余龍江說,剛開業的那幾天,客人比較多。很多客人近兩個月沒有出門,也沒剪頭發,老人小孩頭發都長很長,從開門到收工他手上的活就基本沒有停。
“也有很多客人想做造型,但目前我們只提供簡單的剪發服務。”余龍江說,為了保證顧客的安全,目前理發店只提供簡單的剪發服務,洗頭、燙染、做造型等服務目前并不提供。“來我這邊的大多都是熟客,來之前我會先在微信上和他們溝通好,讓他們在家洗好頭發再過來。”
記者看到,小店雖小,但配備齊全。店里有酒精、84消毒液、用于手部的免洗消毒液、測溫槍等,余龍江會對每一個進店的顧客檢測體溫,并做好登記。“大家也很自覺,非常配合。”
御龍花園附近的花店門口,一位拎著保溫飯盒的女士正在彎著腰挑選尤加利葉。“想買一些耐養的插在辦公室里。”
“最近購買綠植的顧客比較多。”花店店主李燕舞介紹,恢復正常營業之后,陸陸續續有客人過來買花、買土、更換花盆等。購買綠植的人是最多的。很多人將近兩個月沒有去單位,放在電腦旁的綠植都死掉了。“我自己店里的綠植也是一樣,兩個月沒來澆水,死了一大批,都被我扔了。”
記者注意到,花坊內,擺放一側的墨蘭和海棠開得正旺,冷藏柜里也擺滿了紅、粉、黃、白的各色鮮花。
“這些都是剛到的鮮花。”李燕舞表示,物流恢復后,她便趕忙從云南進了一批鮮花,雖然鮮花的旺季已過,但清明節快到了,大家對鮮花還是有一定的需求。
下午三點多,博達汽修美容店內,汽修員甘旭正打開車輛的引擎蓋檢查汽車的變速箱是否正常,汽修店的兩個隔間內,分別停放著兩輛待修理的汽車。
“這輛車是年前就放在我們這里修的。”因為有個重要的零配件,需要從外地發貨,又遇上此次疫情,廠家快遞都沒有恢復,車子就一直停放在這里,前兩天恢復營業后,這才將車子完全修好。“已經聯系了客人,下午四點過來取車。”甘旭說。
“目前過來洗車的居多。”甘旭介紹,汽修行業基本都已恢復營業,但因為疫情,大家的車都放在家里沒有開,也沒有損耗,過來修理做美容的較少。“雖然生意沒有之前好,但能復工比什么都強!”
公交的士:城市的車輪轉起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日前,我市根據實際情況,正逐步有序恢復運營第一批四條主要公交線路,運營時段為7時至18時,每班次發班間隔為20分鐘;其他線路將視疫情逐步安全有序恢復運營。同時,鼓勵復工企業根據實際開展“定制公交”,實行定車、定人、定線運營。
“請出示綠色健康碼,這個是規定,希望大家配合。”25日,楓丹公交監督員王大姐戴著口罩,手里拿著本子和筆,坐在離車門最近的座位,逐一查看乘客登記情況。按照往常,每輛公交車只有一個司機師傅,乘客買票上車即可。但現在是防疫的特殊時期,不能大意。每輛公交除了司機師傅, 還會有一位像王大姐這樣的監督員,實時值守“安全關卡”。
察看口罩佩戴情況、出示健康碼、微信掃描小程序實名驗證乘客信息、再買車票……雖然程序稍有一點繁瑣,但大部分乘客都能很好配合。
記者注意到,車廂內的窗戶都打開著,確保空氣流通,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散開來。“車內地板、手拉環、扶手、座椅等都要消毒,要給乘客提供一個安全的乘車環境。”王大姐說。
“不少單位企業逐漸開始復工,近幾天上車的乘客也逐漸變多了。”為了保障乘客安全,王大姐要時刻關注車廂動態,控制好乘客數量。“我們會提醒大家分散就座,不要在車內交談或者打電話,也會經常開窗通風。” 王大姐笑著說,剛復工時,她心里還有點緊張,但和同事們一起做好充分防疫措施后,也就不擔心了。
在中百倉儲站,59歲的市民賈先生拎著幾袋蔬果上車,豎起了大拇指。“我從家里出來的,買些食品回去。幸虧有公交車,方便又安全。你們的防疫措施做得好,我們放心!”賈先生說,得知城區公交系統恢復運營后,他每天都積極查看自己的健康碼,還告知身邊的親朋們及時注冊健康碼,出行問題大大解決。
除了公交車,城區出租車、滴滴快車也逐步開始運營服務。
“此車已一趟一客一消毒,請出示下健康碼,謝謝。”在咸安西河橋站,出租車師傅齊亞先都會在乘客上車前主動告知他們,打消乘客的顧慮。
“我們不跑的話,你們怎么出行呢?” 齊師傅告訴記者,自己開了二十多年出租車,有不少交通防疫經驗,他每日出車前都會戴上公司統一配備的口罩,給出租車里里外外噴灑消毒水消毒,做到消殺徹底、不留死角。
當前,正值我市防疫工作的關鍵期,公共交通開始運營并不代表防疫工作的結束,而是對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考驗。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把防控工作中的每個細節落實做好,就能最終贏得這場戰“疫”的勝利!
物流外賣:快遞的小車跑起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恬
24日早上6點半,天剛蒙蒙亮,周勇拿起妻子前一晚準備好的午餐盒,走出家門。作為快遞員,這是天天快遞復工后,他連續上班的第4天。
和往常一樣,今天,周勇準時前往天天快遞分揀中心,開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
量體溫、發口罩、卸貨、用84消毒液給包裹消毒,然后理貨裝車,這是疫情防控期間,周勇從網點出發前的必要準備。
在現場,兩名工作人員正在網點入口處幫前來寄件的客戶測量體溫,隨后引導他們進行登記。在貨倉,一名工作人員正拿著消毒噴壺,對即將送出的快遞依次進行消毒。周勇介紹,這里的貨倉每天消毒一次,所有的快件在發出或者派給客戶前,全部要消毒。
周勇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包裹從外省發往咸寧,在每個分揀中心都要進行消毒。配送之前,還會再次消毒。
上午9點,周勇和同事們走出貨倉,將自己的三輪車消毒后,便出發開始送快遞。
“現在快件基本上放到對方小區的自提柜。在取件時,有的小區志愿者會再對快件進行一次噴霧消毒。”上午9點15分,周勇在璟湖世紀城門口送出了當天第一件快遞。
遇到沒有自提柜的小區,周勇會在小區門口挨個打電話,讓客戶來取。少了寒暄,雙方都被口罩遮住了半張臉,但周勇心里清楚,減少接觸,是對客戶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送了4年快遞,周勇頭一回深感責任重大。“現在是特殊時期,我每一次派件,都是一次堅守。”
配送兩趟后,已是中午十二點半。周勇將自帶的飯盒拿去微波爐加熱。“最近在外面吃飯不方便,我老婆就幫我做了飯。”周勇說。
周勇一邊吃飯,一邊說起了這幾天他感受到的一些變化。
“顧客都十分配合,大家特別客氣。不停地說著感謝,心里暖暖的。”
和周勇相同感受的還有美團外賣騎手彥斌。彥斌從年前忙到年后,只歇了一天。
疫情期間,他每天戴著口罩跑單,早餐、午餐、生活物資。從早到晚,外賣永不落空。隨著許多小區封閉式管理,單數暴漲,彥斌從早忙到晚。
為什么一直堅守?彥斌說,一個外賣員,送餐就是本分工作。當然最主要的理由是,看著外賣站點里的兄弟忙進忙出,“如果少一個人做,就會給兄弟增加一分壓力。”
彥斌告訴記者,美團外賣平臺推出了“無接觸配送”,跟客人協商好,把東西放到客人方便去拿的位置,然后通過在線對話的形式拍照發給客人,讓客人知道擱在哪里。打電話或發短信通知到客人后,就可以走了。
“無接觸配送”推出后,他們每天開工,都是7單8單9單地掛在身上跑,單非常多,工作壓力非常大。
“之前,我們每天都要準時開早會,會上一般會通報前一天工作的數據和發現的問題。疫情來了后,接到上面指令,早會取消掉了,現在我們騎手每天分批在上班之前回站點給餐車進行消毒,測體溫,洗手,領取一次性的口罩和手套,把安全措施做好后才允許開工。”彥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