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甘勇、通訊員王鋒、張穗華) 浠水縣清泉鎮的王曉梅參加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招聘大會時,被深圳某電子公司相中。昨日一大早,她就起來收拾行裝,準備出發去上班了。“單位為我們辦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我要爭取留在深圳做個城里人。”王曉梅滿懷信心地說。
和王曉梅一樣,很多農民工到沿海地區打工,看重的不僅僅是較高的工資。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已經成為企業吸引農民工的重要砝碼。
然而,由于就業流動性大等特點,農民工“有險難保”的問題較為突出,現行政策的好處打了折扣。
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參保比例偏低。去年12月,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舉辦農民工免費體檢活動,期間進行的調查發現,武漢市只有3%的農民工辦理了醫療保險。我省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目前達816萬人,大多數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而吸納了大量農民工的私營個體企業參保不積極。
社會保險統籌層次較低也使農民工利益受損。目前,養老保險只能在縣市區域內進行統籌,在廣東等地打工的農民工在回鄉時,不得不選擇退保,且只能拿回占工資比例8%至11%的個人賬戶部分,單位交納部分只能留在當地“做貢獻”。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養老保險處副處長吳麗華說,這種體制缺陷不僅使農民工損失了金錢,而且失去了養老保障,還增加了我省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
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省外出農民工達到584.12萬人。未來5年,我省還將培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00萬人。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外出農民工將達1000萬人。如何解決他們的“有險難保”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記者手記]一個并不遙遠的沉重話題
荊楚網(湖北日報)
記者甘勇 通訊員張穗華
啥是“保險”?對祖祖輩輩的農民而言,多分幾畝地,多生幾個兒子,培養成種地的好把式,這樣最保險。
時代發展到今天,工業化改變了農村和農民,土地和家庭的保障能力已經大大弱化。尤其是農民工,他們有的根本不會種田,有的已經無田可種。對他們來說,什么才是保險?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意識到,養老、醫療、工傷、失業這些社會保障制度才是真正的“保險”。遺憾的是,農民工“有險難保”總是成為“問題”。
一是農民工收入低,辦保險要自己掏錢舍不得。盡管需要自己出的保險費只有100元左右,但是,對于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多數農民工來說,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二是農民工供過于求,老板不愿意辦保險。辦理保險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大約上升三分之一,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不復存在。反正農民工多的是,企業不辦保險也不愁招不到人。
三是農民工流動性大,政策性的因素讓農民工吃暗虧。社會保險基金沒有實現更大范圍的區域統籌,與農民工跨省流動就業存在矛盾,加上城鎮保險不能和農村保險實現有效對接,導致一些地區出現了農民工“退保潮”。“今年在廣州打工上的養老保險,明年到武漢打工就沒有了。上保險沒啥意思,不如拿現錢。”很多農民工這樣想。
目前,農民工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其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表現還不明顯,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來不參保的嚴重性和后果。但如果聽之任之,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必將困擾整個社會。
如今,一些縣市“打工經濟”撐起了農村經濟的大梁,每年都有幾億、十幾億的現金匯回來,維持著農村的繁榮。然而,再過若干年,那些不會種田、沒有田種的年老農民工,就可能成為新的救濟對象,給各地帶來新的貧窮和不穩定。
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我省農民工人數去年已近600萬,5年之后將增長到1000萬,這個群體占全省人口的六分之一。如何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已經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