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積聚了特殊的資源,也蘊藏了巨大潛力。中部到底有哪些潛力可以挖掘,這些潛力又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本期論壇中國中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紹森教授和胡德龍教授就此問題進行對話。
周紹森:發揮獨特優勢促經濟騰飛
隨著市場機制作用的日益增強,中部地區對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日益加深,這就是中部地區對全國經濟發展蘊藏的最大潛力
能源資源豐富
中部能源資源十分豐富,煤炭資源和水資源尤為突出,礦產資源也是種類齊全、儲量豐富,這些對傳統工業的持續發展和支柱產業系列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中部是我國傳統的重工業生產基地,它有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鋼生產基地;有最大的中型貨車生產基地、最大的重型機床和包裝機械生產基地;有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汽車、機械、化工、卷煙,以及原材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其中,煤炭采選、有色金屬采掘和加工、食品加工和機械制造等四個產業占全國比重較大,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些產業集中了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部一方面要用現代化技術改造這些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深化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建立混合所有的股份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規范的公司制度和科學的治理結構,使傳統產業盡快做大做強,煥發出活力。
中部地區還必須抓住世界制造業第四次轉移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其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經濟幾何中心、能源和礦產資源密集地的優勢,發揮傳統優勢產業的潛力,以低工資、低水電、低地價、低運輸成本等吸引海外和東部地區產業向中部順利轉移,與此同時,還要吸引海內外投資和高新技術,把中部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農業地位不可替代
在全國的發展格局中,中部的農業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中部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與輸出基地,具有巨大的進一步發展潛力。
但長期以來中部農業資源開發程度較低,生產較為粗放,農業科技水平不高,特色農業不顯著,經營規模小。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市場體系聯接渠道和方式及科技體制銜接不緊密,抗御市場和自然風險的能力不強。
中部糧食主產區應抓住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大對農業扶持的大好機遇,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加大對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支持力度,加快開通、搞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積極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按市場需要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農產品加工來帶動種植業發展,把糧食產業做大做強,把中部糧食產區巨大潛力煥發出來,真正成為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和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基地。
目前中部地區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要大力發展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出口創匯農業。
要從全球眼光出發,實施以勞力換土地戰略,即通過適當進口土地密集型產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如適當進口糧食、飼料,而大量出口花卉、水果、蔬菜、畜產品、藥材等。瞄準國際市場,多培育在國內外能叫響的品種,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通過國際交換,發揮中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彌補土地不足。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市場規律,充分發揮中部地區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以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搞好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調整品種結構,實行品種的多樣化,培育優勢產業鏈,發展創匯農業。同時,通過農業產業鏈的聯動作用,帶動農戶發展種養和加工業,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民科技素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發展高新產業條件具備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般市場條件主要有七個要素:充足的科技與智力資源、良好的創業環境、發達的創業投資、明晰的知識產權安排、政府管理的效率、產業的多樣化和技術創新、產業的網絡和集群化。中部完全有能力為高新產業發展提供上述基礎條件。特別是經過近十年的建設,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了若干個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一些城市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新醫藥、精細化工、環保等六大高新技術的行業已跨入全國先進行列。
同時,中部的冶金、輕紡、建筑和建材、機械、化工、醫藥、食品等七大傳統支柱產業,也正在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升級。依托水線(長江、黃河、漢江)、路線(隴海、京九、京廣、京珠、滬蓉)的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富有特色的光電子、汽車、鋼鐵、水電,農產品深加工等中部產業集群正在不斷壯大。
中部要努力構建人才、研發、金融和服務四大支撐體系,充分發揮已有的科技研發優勢,突破高新產品的研發瓶頸,努力開拓市場,實現技術改造、升級和產業化,走一條基礎厚、積累高、創新強、發展快的新追趕式發展道路。力爭在2020年以前,形成1至2個在全國乃至在世界競爭優勢突出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或產業群,使其成為中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物流業將成為新增長點
中部處于我國腹地,這一特有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中心。它既是要素資源中心,又是加工中心和市場中心,交易成本較低,區位競爭力強,易于生產要素集聚和經濟集群化發展。
實踐證明,中部不活,“東西互動”難以實現。由于中部的投資環境大大好于西部,而區位、交通和市場輻射力又大大優于東三省,這就使得以占領國內市場為目的的外商和沿海資本,必然把中部作為產業轉移的最佳選擇地,從而為中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了戰略空間。中部又是向西部輻射的最佳基地,只有把中部搞上去,西部才能搞活。
從現有三大增長極的發展趨勢看,中部地區直接關聯著它們是否可持續發展。隨著市場機制作用的日益增強,中部地區對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日益加深,這就是中部地區對全國經濟發展蘊藏的最大潛力。
近幾年,中部地區高速公路建設、路網改造、農村公路建設及水運、航空都發展到歷史最好水平,境內鐵路縱橫交錯,公路星羅密布,水運網絡相連,空運方便快捷,形成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現代交通網。
中部地區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先發展各類專業市場。從2004年全國貨物周轉量分布情況來看,中部六省只占14%,遠低于東部地區。但中部六省貨物周轉量都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這就是中部地區發展物流市場、建設現代物流中心的潛力。
中部地區應該走浙江發展的道路。浙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由辦市場到辦工業的路子。就農民來講,就是由推銷員到當老板。開始是全國到處跑,賣東西,形成專業市場,再由采購人家的產品轉到銷售自己制造的產品。現在浙江有4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專業市場,把浙江企業土產的產品銷到全國和全世界。
中部地區必須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市場、信息、綜合資源、特色產業等優勢,加強中部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商貿流通和物流業,培育大型物流集團,以大武漢為中心把中部地區更多的中心城市組合起來,建設成為全國性、國際化的現代物流中心。
從建設現代物流中心的戰略角度看,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產業協調、環境配套”的發展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和提高社會綜合服務質量為中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加快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物流管理經驗和技術,使物流業成為中部六省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新增長點。
胡德龍:著力興建區域創新體系
1978年-2003年,中部六省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為26.4%,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4.2%;而物質資本的年平均貢獻為44.9%,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7.95%。這說明中部地區長期經濟增長是以物質資本驅動為主,走的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道路。這種過度依賴于物質資產投資的經濟增長,是以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
挖掘人力和科技資源潛力
充分發揮中部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潛力,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是促使中部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唯一選擇。
從人力資源來看,中部擁有全國近1/3的人口總量,人力資源豐富,但人力資源利用率只有76.14%,而且中部地區勞動力質量普遍低于東部地區。
從科技資源來看,中部地區高等院校眾多,科研機構林立,科技人力資源、科研物質條件、科技進步環境、高新技術產業化評價等都相對較好,但知識創造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卻大大弱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擁有比較豐富的人力資源與科技資源,但質量和使用率均不高。
中部地區必須充分挖掘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的潛力,下大力氣提升人力資本,促進科技進步,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使中部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真正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物質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以保證中部經濟的健康發展。
建立特色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能力是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它決定了一個地區經濟的長期競爭力。
中部地區需要挖掘區域創新潛力,建立一個與地區資源優勢密切關聯、具有中部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中部地區新技術、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這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是要發揮中部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大力培養高層次人才;二是要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創新,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
中部地區相對東部發達地區來說,高層次人才仍然不足,培養乏力。目前,北京、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都已超過50%,江蘇等省也已達到40%,而中部地區各省皆低于20%。中部地區要優先發展教育科技事業,構建科技創新人才高地;要建立目標明確、綜合激勵的人才培養機制,特別要重點培養造就現代企業的管理人才、金融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加快培養造就一批職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優秀企業家。
中部地區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如何發揮中部區域優勢,推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個核心問題,下大力氣建立中部區域創新體系。
一是進一步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倡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同類資源共享、異類資源互補,以改進資源配置效率,帶來經濟效益增加和社會福利增長,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二是依托現有高新區的信息資源和信息網絡,引導和促進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入區創辦科技型企業或中試基地,支持它們與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聯合和重組,建設創新研究平臺;三是在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提高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構建新型的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建設中部地區區域創新體系,使區域創新能力快速轉化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依靠高新技術的自主創新,全面超越原有產業,實現“跨代”的產業升級,促使中部經濟跨越式發展。
來源: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