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中部地區崛起宏偉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給中部帶來了闊步發展的生機,更給奮力崛起中的河南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與活力。抓住機遇,乘風出海,短短幾年中,河南在推進中原崛起這一對中部崛起具有支撐意義的時代巨篇中,揮寫下氣勢恢弘的一章。
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
中部是中國之中,河南為中部之中。重要的區位優勢和豐厚的自然、文化資源優勢決定了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支撐地位。8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就“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問題到我河南調研時,就特別提出了河南要走在中部地區前列在中部崛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要求。
河南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在中部6省中的優勢地位十分明顯,是支撐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國的第一人口大省,2005年人口總量占中部6省的26.6%;河南的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糧食產量、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支出等多年來一直保持中部地區首位,近幾年在中部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中部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日益加強,GDP總量占中部6省的比重由1999年的25.2%提高到2005年的28.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中部6省的比重由1999年的28.9%提高到2005的30.2%。
中部地區崛起目標的實現需要中原崛起的有力支撐。中央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內容,是把中部地區建成:“三個重要基地和一個綜合交通運輸樞紐。”要實現這一目標,河南舉足輕重,2005年河南糧食產量已達916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0,河南已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大省。河南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資源豐富,交通運輸便利,適宜建設大型坑口、路口電站。按照國家“南水北火、南北互濟”的電力規劃布局,河南要向華中電網提供一半以上的火電補償容量,從長遠看還要擔負起西部水電東送中的水火調劑任務。因此,河南具備建設全國火電基地和煤炭基地的基礎和條件。今年底河南發電裝機將達3500萬千瓦左右。在原材料工業方面,河南有豐富的鋁礬土資源,還有鋼鐵、銅、鉬等礦產優勢,只要實現由現在的粗加工為主向深加工轉變,河南就會成為全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目前河南高新技術產業還比較薄弱,但是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河南將培育起信息產品制造、新材料、生物三大新興先導產業。在裝備制造業方面,目前河南的大型礦山機械、紡織機械供不應求,宇通客車暢銷國內外。在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上,河南水運較為薄弱,但是陸空運輸優勢明顯。目前河南等級公路有8萬多公里,加上鄉村道路,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密度很大的公路網。今年底河南高速公路將達到3400公里,明年要突破4300公里,居全國第一,即將建設的還有高速公路物流港,高速公路客運中心和鐵路客運樞紐站。河南也是全國地方鐵路最多的省份,并實現了地方鐵路和國鐵的連通。正在建設的有鄭州到西安的鐵路客運專線,年內即將開工的還有鄭州到石家莊、鄭州到武漢的鐵路客運專線。去年鄭州機場開始改造擴建,完成后客貨運吞吐能力將大大提高。
乘風出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迅速崛起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繼東部開放、西部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之后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是完善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實現東中西互動,促進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重要標志,為中部地區發展提供了許多難得的機遇。
一是投資導向機遇。中央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無形資本,標志著中央更加重視中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中央明確提出要把中部地區建設成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這就為中部地區的發展定了位。這一戰略定位,對于國家各有關部門在今后一個時期采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措施和國內外投資者到中部地區投資都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吸引力,這將極大地改善中部地區的發展環境,釋放出巨大的發展能量。
二是產業轉移機遇。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提出,使中部地區的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國際資本流動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將會遵循梯度轉移的一般規律,更加看好中部地區的發展,這無疑為我們更好地利用市場運作促進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舞臺。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產業基礎較好,配套能力強,既有東部地區人才、資金、技術的優勢,也有西部資源優勢,還有東部、西部欠缺的勞動力優勢,對于承接國際資本的投資和東部產業轉移有著更大的吸引力,商機無限,市場前景尤為廣闊。
中央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對中原崛起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依據省情,河南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實際,面向未來,正確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2003年7月,河南省委七屆五次會議通過的《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努力使河南的發展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實現中原崛起的奮斗目標,指出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提出了中心城市、中心城鎮帶動戰略,在發展布局上規劃了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區和黃淮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縣域經濟和重點縣市的發展,還提出了擴大內需、深化發展、東引西進、擴大就業、人才強省、協調發展等戰略舉措。2005年10月河南省委七屆十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和2006年1月河南省十屆四次人大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在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式上,提出了推進“三化”,加快經濟發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和推進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經濟轉型;在發展布局上,提出了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沿邊城市的開放開發和積極發展縣域經濟,并且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帶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上,提出了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在產業發展上,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勞務經濟,培育信息產品制造、新材料、生物等三大新興先導產業,做強食品、有色、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六大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文化、旅游、房地產等服務業,繼續加強全國能源基地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此外,還提出了大力實施科教興豫、開放帶動、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由于優勢突出、決策正確和人民群眾團結奮進,近年來河南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經過“十五”的發展,河南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5000多億元躍上2005年的10587億元新臺階,成為全國第五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省份。人均GDP與全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2005年達到11346元,居全國各省市區第17位,比2000年前進1位;相當于全國的81.1%,比2000年提高3.8個百分點;在中部地區繼續保持第3位,居于中游水平。新興工業大省地位基本確立,200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923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居全國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5位,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和利稅分別達到667.95億元和1202.39億元,是2000年的4.8和3.5倍。河南已經實現從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向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助推崛起,把中部崛起戰略落到政策層面
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中部地區發展的總體要求原則。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指導性和針對性強,但是,直到目前還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政策支持層面,中部地區發展還受到許多制約,甚至有些省份還在繼續塌陷。因此,迫切需要盡快把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落實到政策支持層面。
中部地區位于我國腹地,承東啟西,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之間差別較大,既有類似于東部的區域,也有類似于西部的區域,還有與東北老工業基地相仿的許多老工業城市。因此,國家可以針對中部地區的不同區域,或者借鑒國家東部開放開發的政策,或者比照國家東北振興的政策,或者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
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要素稟賦、產業特征和發展優勢,也有自身存在的特有矛盾和特殊問題。因此,國家對中部地區還必須實施有別于東部開放、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政策的特殊政策。這些特殊政策包括支持中部地區商品糧基地建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逐步解決糧食主產區糧食流通領域的歷史遺留問題,加強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等。
建議盡快出臺中部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措施,將中部更多的城市作為老工業基地,享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措施。建議中央通過制定促進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中央財政設立支持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基金、加大對中部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建立金融體系支持農村發展的機制等傾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大力促進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更好地完成國家賦予的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穩定的任務。調整地區利益格局,強化發達地區對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支持。東部地區應根據“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建立完善覆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和支持農民工留在當地,融入城市,實現真正的轉移和城鎮化,為中部地區解決富余勞動力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盡快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分擔機制,做到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共同分擔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⑦4
(作者系河南省發改委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