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潮
截至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免費為居民家庭改造近5萬套老式馬桶,把15升、13升的改成9升節水型的,沖刷效果一樣。市水務部門算了一筆賬:按每戶居民每天用10次馬桶、每次節水4升計算,每天少用水40升,一個月節水1200升;全市3年節水210萬立方米,節約水費405萬元。他們擬在5年內再改造55萬套老式馬桶,屆時可年節水876萬噸,接近于全市高峰期一天的用水量,相當于新建一座中型自來水廠。
小小抽水馬桶,被很會算社會和經濟效益“大賬”的上海市政府,“出小錢換大錢”地做出了節水大文章。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把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放在頭等重要地位。伴隨城市化、現代工業化進程加快,政府管理好城市的擔子越來越重,職責越來越明晰,很多方面都需要大筆投入。因此,各級政府最大的壓力仍然是“錢從哪里來”?
近些年來,許多地方政府為籌集建設、發展資金,在“經營城市”中想了很多辦法。如土地批租、黃金路段冠名、公用設施廣告招標,甚至搬遷辦公大樓出讓鬧市地盤,引發新區地段價位增值等等。這些辦法都好,但是其“經營面”總歸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賣這賣那。
錢從哪里來?當然也要與時俱進。除了大力發展特色循環經濟,不斷做大財政稅收“蛋糕”外,就是要學會“算大賬”,舍得付出眼前的小利,“以少少許換得多多許”,從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中“以錢生錢”。這就要求我們把兩眼向內創新挖潛(錢),作為管理好、經營好城市的發展思路。
放眼長遠“以錢生錢”的創新挖潛門道,可謂多矣。最為關鍵的,是要準確把握好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在邏輯關系。比如土地批租,“會算大賬”的政府部門,就會嚴格對其控制而多建環保型經濟適用房,以滿足眾多居民的急需,從而盡可能防止和避免引發一些社會遺留問題。比如招商引資,就不會再以犧牲公眾和環保利益而勞民傷財地引進嚴重污染企業……
“會算大賬”,就是會謀大局,會謀大局必然會得大利。謀得大利,才能切實維護更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才能贏得上下一片叫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