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的走廊
湖北日報記者雷剛 陳劍文 周芳 翟志清 通訊員唐明益 譚也平
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四方賓客。湖北日報記者楊平攝
踏訪“兩路”,穿梭于千障壁立、峰回路轉的武陵山區,美麗的山水,富庶的走廊,如一幅幅靈秀的畫卷,在我們面前漸次展開。
武陵的空氣都是旅游資源
經不住當地人的熱情游說,我們在緊張的踏訪中忙里偷閑,慕名探訪距恩施市區50公里的沐撫大峽谷。
車行蜿蜒的山路,爬向云海綿綿的山巔。果真一路風景一路畫。車窗外,群山萬壑的背景下,田野美麗,村落幽靜,偶有裊裊升起的炊煙,仿佛神仙眷侶居住的世外桃源。“看瀑布!”同行的恩施州委宣傳部同志示意我們下車。只見一束飛瀑似劍出鞘,佩戴在青山絕壁間。峽谷逶迤幽深,溪流清澈見底,燦爛的陽光漾起粼粼波光。
凝神駐足,美美吸上一口清芬的空氣,神清氣爽。我們竟嫉妒造物主的偏心,把上好的靈山秀水藏于武陵。“這還只是沐撫大峽谷的一小段。”州委宣傳部同志自豪地說,待沐撫大峽谷開發成熟時,到峽谷底走一走,那才叫人流連忘返呢。藏在武陵深處的人間仙境何止一個沐撫。
在“兩路”延伸的走廊里,在群山懷抱中,八百里清江美如畫,清江闖灘扣人心弦,梭布埡石林儀態萬千,恩施土司城引人入勝……自然之景美不勝收;還有那承載土苗兒女智慧與文明的吊腳樓,激情澎湃的跳喪舞擺手舞,流淌在土家姑娘小伙心中滾燙纏綿的山歌……人文之美叩人心扉。
在利川采訪時,當地人驕傲地夸耀他們的“六個一”:一個洞,世界溶洞奇觀騰龍洞;一個寨,神奇險峻的魚木寨;一口井,中西和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筑群;一片草,綠意茵茵、牛羊成群的中國南方最大的草場——齊岳山草場;一棵樹,長在謀道鎮上的六百歲的“水杉王”;還有一支歌,享譽世界的優秀民歌《龍船調》。每個“一”,都令人神往。
“我們恩施的空氣都是旅游資源呀。”常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恩施文化人田發剛相信,“兩路”修通后,這片美麗的山水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游人。
不到武陵,怎會知道她的懷抱里竟藏著那么多珍寶?
難怪恩施州委書記湯濤多次感嘆:“養在深閨人未識,無人跡處有奇觀”。他說,“‘兩路’通了以后,游客就可以從武漢坐火車或走高速到恩施,到清江闖灘,游沐撫大峽谷,看梭布埡石林,漂神農溪,再順江而下游三峽大壩,形成一個旅游圈。”未來恩施旅游線已在他心里悄然勾畫。
豐厚的寶藏
恩施的山,千姿百態;恩施的水,清純脫俗;恩施的歌,情深意長。大自然饋贈了這兒旖旎的自然風光,濃濃的民族風情,也饋贈了萬仞大山豐富的礦藏資源。“恩施是世界硒都。”湯濤自豪地說,硒元素有助于提高人體免疫力,中國73%的地區缺硒,而恩施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硒資源地區,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一個高硒區,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更神奇的是,在富硒環境中生長的作物、果實也不同程度含硒,可以用來加工成為富硒的食品。
好一片富饒的土地。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恩施已發現各類礦產資源70多種,礦產地370多處,鐵礦、煤礦、天然氣、高嶺土礦、石膏礦等儲量在全省均居第一位。鄂西大鐵礦是全國四大鐵礦之一,鶴峰磷礦是全國四大磷礦之一,恩施天然氣儲量占全省的95%。
恩施的大山藏珍,秀水藏寶。“電力資源也十分豐富。”恩施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陳亞平介紹,該州境內河流眾多,共有大小溪流252條,水資源量達299.8億立方米,占湖北水資源的1/4。
她列舉了一組讓人羨慕的數字:恩施州水電資源理論儲量500萬千瓦,可開發量400萬千瓦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水能資源可開發量146千瓦,比全國高出2.6倍;風電資源可開發量約80萬千瓦,堪稱“華中天然風場”。
南中國的瑞士
武陵山區位于北緯30度線上,平均海拔900多米,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的物種和獨特的氣候。
“華中藥庫”、“煙草王國”、“鄂西林海”、“中華植物基因庫”,一張張耀眼的名片,讓人驚嘆恩施資源之富庶。
據統計,恩施境內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40余種,占全省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90%;恩施的莼菜、薇菜、蕨菜、山野菜等特色資源蜚聲海內外;全州有優質茶園50萬畝,宣恩縣伍家臺貢茶在清朝就是欽定貢品,鶴峰是我省茶葉第一縣;恩施有優質煙葉面積60萬畝,白肋煙出口到亞歐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國1/2。
行走恩施,滿目青山,滿眼翠綠,滿心清新。恩施州林業局局長瞿建平頗為得意地介紹,恩施版圖面積2.4萬平方公里,占湖北版圖面積的13.6%,是全省版圖面積最大的市州;而它的人口只有384萬人,只占全省人口總數的6.7%,人口密度是全省的1/2。恩施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67%,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仍以每年1%的速度提升,真是一個天然大氧吧。
難怪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形容武陵山區:“在這北緯30度線上,往東的武漢,往西的重慶,都得‘火爐’雅號,居然有這么一大片清涼世界就在跬步之間。僅就避暑的作用而言,我們稱武陵山區為‘南中國的瑞士’絕不為過。”
但張良皋也有些憂慮:“瑞士面積41293平方公里,不到武陵地區一半,以避暑旅游為支柱產業,近乎世界首富,而武陵地區至今大部尚未‘脫貧’。”
如今,“兩路”的火熱建設應讓和張良皋一樣關注著這片土地的人深感欣慰。因為,這片資源富庶的土地,正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騰飛的天路必將帶領武陵人民叩醒期盼百年的致富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