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好像沒有什么不能被包裝。好東西絕不輕易出手,精致的運籌和精心的創意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
在香港國際機場,一出海關,一身功夫裝的成龍正在接機口迎候你———作為香港旅游形象推介大使,成龍的巨幅海報招貼,伴著香港旅游推介語“樂在此,愛在此!”走街串巷,漂洋過海。除此之外,還有陳慧琳的香港郵政形象大使,張學友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形象大使,等等,就連去年的“天津·香港周”都有歌影新星楊千女華出任形象大使。
《香港制造》是香港著名導演陳果的一部電影名作,而在香港的制造業界,以叫響“香港制造”為目標的“香港品牌”的推廣活動方興未艾。
漫步香港街頭,發現許多在內地也頗有知名度的商品品牌,像“周大福”、“京都念慈庵”、“李錦記”的專賣店或專賣檔口都貼有“Q嘜”或“香港十大名牌”的醒目標識。香港工業總會干事陳光東博士向我們介紹:“Q嘜認證”是一項鼓勵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認證服務,它自成一套嚴格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考量。現在“Q嘜”共有零售、技術及計算機等9個系列的認證服務。到目前,通過“Q嘜”認證的產品共有1000多個。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有97%的人知道“Q嘜”標識,而在內地的珠三角地區,也有近40%的人知道“Q嘜”。作為香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工業團體之一,擁有3700多家會員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舉辦的“香港十大名牌選舉”,也是工商業界一年一度的盛事。該會常務會董倪錦輝先生介紹說,從1999年起,“香港十大名牌”每年評選十個,現在已有60個品牌獲此殊榮。
雖然,制造業在香港的GDP中只占到8%左右,但這并不妨礙香港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運用專業的設計為產品和服務增值的熱情。因為,它們深諳“設計是生產的動力,賜給產品生命和靈魂”,也深得“以優質求發展”的益處。正如香港特區政府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的評析,“廠商對品牌的熱衷追求同CEPA推動香港產品走向高增值方向發展,正是不謀而合。”
“香港品牌”推廣運動背后的支撐是一支3000多人的優秀設計師隊伍,他們分布于教育、個人設計工作室以及制造企業,從事和設計相關的市場、營銷等工作,他們的國際視野、知識版權保護意識及原創的設計精神,正在使香港設計師成為一種國際設計界關注的“香港勢力”。
在香港,包括設計業在內的服務業占到GDP的87%,而服務業也正是CEPA實施后,香港與內地開展經貿合作和交流的一個重點。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吳秋全先生介紹,北上,是目前香港設計師們普遍關注的話題,目前已有香港設計師在深圳開辦獨資的設計公司,也有許多建筑領域的設計師采取合作等方式參與內地的建筑設計。
他同時認為,兩地設計界合作不僅僅只有香港設計師北上這一種形式。光大香港作為一個和世界交流的窗口,緊密保持同世界設計潮流和趨勢聯系的優勢,是香港設計師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內地設計界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