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笑了
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雷剛 陳劍文 周芳 翟志清 通訊員汪勇)“拆遷安置怎樣,福利院的爹爹婆婆最有發言權!倍魇┦小皟陕贰眳f調辦的同志對我們說。
他們解釋道,一來老人們是非分明,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敢說真話。二來拆遷安置時如果連孤寡老人都能考慮周全,其他的拆遷戶就不成問題了。
百聞不如一見。10月10日上午,我們走進了恩施市崔壩鎮福利院。
這是一個顯得有些空曠的院落。暖陽下,老人們有的在曬太陽,有的圍在一起下棋,有的在院子里菜地幫忙。福利院工作人員說,這里原來是一所閑置的職業中學,因“兩路”建設需要,原位于集鎮上的鎮福利院土地被征用,老人們去年就搬到這里,重新安了一個“家”。
我們和工作人員正交談著,一位老人拄著拐杖“篤、篤、篤”地“不請自到”。工作人員忙走上前去,想攙扶她一把,不想老人胳膊輕輕一抬讓開了。“不要緊!不要緊!”老人笑著說。
老人名叫黃炳香,工作人員驕傲地說:“102歲了呢!”站在面前的黃炳香老人,手不抖,氣不虛,頭上的白發也不多,衣裳穿得整整齊齊。從宿舍到我們站的地方,有幾十米遠,老人獨自走來,腳步不亂。
正當我們驚嘆老人的精神勁時,老人主動和我們聊開了。“你們稀客哪!漢口來的吧?”“老人家,我們是湖北日報的記者。您身體好得很呀!”“一年不如一年啦。好在沒病。他們身體才好呢!”老人看著旁邊幾位比她小的老人說。“老人家,搬到這里來習慣嗎?”“習慣,習慣。場子比原來大,又安靜,還有幾十畝地,能種菜,能養豬。我昨天還掰了玉米棒。我還能穿針吶?p被子的,大號的針!
“這里要修高速公路和鐵路了,您知道不?”“知道。知道。我一輩子沒見過火車,不曉得還坐不坐得到。只要她們能坐到就行啦!”老人望著福利院工作人員說,說完呵呵笑起來。
難怪老人笑得那么開心。據介紹,崔壩福利院原在鎮區中心,不足20畝地,常年供養著40多位孤寡老人。按拆遷政策標準,福利院只能得到27萬元補償。僅靠補償款,無法安置這些老人。崔壩鎮黨委、政府急老人之所急,果斷將已停辦的鎮農業中學近5000平方米校舍及校園周邊120多畝坡地和荒山調劑給了福利院,同時自籌資金69萬元,向恩施州、恩施市民政部門申請福星工程專項資金61萬元,把校舍整修改造一新,建成老人們溫暖理想的居所。
如今,崔壩福利院已入住老人60多位。我們采訪時,適逢崔壩鎮“北部新區”集貿市場開業,鎮長劉道遠熱情地邀請我們前往參觀。
據他介紹,崔壩鎮崔壩社區有137戶需拆遷,拆遷后無地無房戶達37戶。如何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呢?經反復調研,鎮委、鎮政府想出了一個巧辦法:開發“北部新區”,建設集貿市場,集中安置拆遷戶。如今,引進開發商投資建設的街道和集貿市場已經竣工,拆遷戶優先購房、優先進入市場成為個體工商戶,既能安居,又能樂業。我們在市場內看到,50多戶拆遷戶已買下門面,開張營業。
滬蓉西高速指揮部的同志告訴我們,指揮部基地建設拆遷曾一波三折,頗有意思。2003年4月,指揮部需征地26畝建設建管基地,雖僅涉及7戶居民搬遷安置,但阻力很大,曾兩度進入強制拆遷法律程序。在這種情況下,指揮部和恩施市都沒有放棄努力,兩次入戶丈量、拍照取證,確保面積評估公正;兩次為拆遷戶選擇宅基地,并做好“三通一平”;多次召開聽證會,請公證機關全程公證。耐心細致的工作,終于贏得了搬遷戶的理解和支持。搬遷7戶,歷時一年,盡管一波三折,但終于避免強制拆遷。今年,生活越來越好的搬遷戶專程到指揮部致謝。
拆遷補償資金直接到戶,“兩路”的這一做法讓群眾心里更踏實、放心。建始縣協調辦的同志給我們講過一件趣事:高坪鎮白果樹村2組一位60多歲的村民,一次性領到12萬元拆遷補償金,心花怒放。現場眾多儲蓄單位勸存,他只存了6萬元。他說:“一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多錢,我要抱回去跟我睡一夜再來存!苯Y果,他真的將另外6萬元錢抱回了家,數了又數,放在枕頭下美美地睡了一覺。
踏訪“兩路”,那些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讓出家園的拆遷群眾,一直是我們心頭的牽掛。
令人欣慰的是,一路走過,我們見到的是一張張滿意的笑臉。
是的,以人為本的拆遷理念和“兩路”展現的美好未來,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心。(注:本版17日刊發的《馬鹿箐的六朵金花》為“天路傳奇———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踏訪記”之十一,由于疏忽,未予標明,請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