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 記者 張仕洪 通訊員 程誠胡工
9日,記者來到鐘祥市郢中鎮農業精品科技園,采訪了該市科技種田戶張守水。今年40歲的張守水是山東人,1997年承包精品科技園的10畝地。8年來,張守水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使每畝田的產出達到上萬元。
站在他的蔬菜大棚前,張守水指著櫻桃西紅柿、水果黃瓜、日本甜椒等新品種,自信地說:種這些東西,經濟效益要比傳統農產品高出10倍以上,還不愁銷。
張守水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仍然將“三農”問題列為重中之重,提出了加強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水平的更高要求。現在,農村發展的政策障礙已掃清,農民種田沒負擔,國家還有政策性的補貼,因此,科技已經成為農業增長和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農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對農業科技的掌握應用能力較差,因而,政府的幫助和扶持就顯得更為迫切。
張守水介紹,8年前,郢中鎮投資建起300畝農業精品科技園,低價租給有一定科技知識的農民,這種方式既是反哺農業,也是推廣農業科技,帶動周邊農民科技種田的好辦法。鎮政府還特意留下3畝地,每年引進若干新品種,采用新技術栽種,成功了就向農民推薦,失敗了自己負擔成本。這些做法,雖然投入不大,但體現了政府理念的轉變。
張守水認為農業問題,中央的政策已給足了,只有加強農業的科技運用和推廣,才有可能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進農業持續發展。他覺得現在農業新技術的檔次還不高,新品種更新換代太慢。他希望政府能給他辦一個護照,組織科技種田戶到日本、以色列等農業發達國家去走一走,看一看,把國外最新的農產品品種帶回來,把國外最新的農業技術帶回來,把國外最新的農業管理辦法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