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07/xin_33211020711126873034413.jpg)
圖為浙江紹興新未莊村內被眾多仿古民居環抱的農民公園。
《建議》根據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條件,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相銜接。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并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等目標。《建議》提出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總體要求是:“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
第二,定性要求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建議》提出的主要發展目標多是定性描述,同時也包含兩個重要的定量指標,一個是“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一個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使人得到清晰的數量概念。
“十五”時期,中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圖為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龍泉鎮農民居住的別墅。
第三,體現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結合的要求。《建議》在提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目標時,加上了一個重要前提,即“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以避免單純追求速度的傾向。同時,目標中關于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實際上也具有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含義。
第四,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建議》在目標中突出了資源、環境方面的要求,明確提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考慮到中央的《建議》與規劃綱要的不同,《建議》一般只提出一些大的、關鍵性的目標要求,那么《建議》如此明確地闡述“十一五”時期能源、環境方面的目標要求,而且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說明對資源、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
第五,體現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如何在目標中反映自主創新的要求,《建議》提出“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里雖然沒有在字面上出現“自主創新”,但實質上也反映了自主創新的要求,因為這里所說的企業,必然也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
西藏墨脫縣德興鄉門巴族姑娘白瑪拉姆在晾曬稻谷(2004年10月21日攝)。
![](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07/xin_5721102071126343190742.jpg)
第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建議》提出的主要目標中,涉及人民生活、群眾利益、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最多,包括: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總的來看,《建議》提出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當然,《建議》提出的是一些主要目標和關鍵指標。根據《建議》提出的目標框架和要求,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形成比較完整的目標和指標體系。(完)
相關報道: 十五看亮點: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五年變遷
五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不斷提升著百姓生活的質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又發生很大變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如何理解十一五時期若干重大戰略任務
回首即將走過的新世紀頭五年,這是我國歷史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為我們指明了奮斗目標和前進航向。
“十一五”將帶來哪些實惠 百姓生活將有六變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全會公報透出的信息看,“十一五”規劃是為后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規劃,是一個關注民生的規劃。在未來五年,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普通百姓生活至少有六個方面的變化。
從“十一五”規劃建議看中國社會發展前景
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安全……通篇貫穿科學發展觀這條紅線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在明確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強調要實現“社會全面進步”。這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