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十一五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鄉煙棚村周艷梅在收割一季晚稻(2004年9月26日攝)。2004年以來,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和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的全面實施,全國9億農民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這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實踐產生重大影響。從工作的著力點層面看,以下11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1.產業結構調整
“十一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建議》指出,要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二是發展重點行業。《建議》指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
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要制定和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
2.循環經濟
《建議》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采取綜合措施:轉變發展觀念,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標準體系,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加強宣傳教育。
3.自主創新
《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三是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是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五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解讀《建議》:為什么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4.區域協調
《建議》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建議》還著重在三個方面提出了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一是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個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解讀《建議》:為什么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5.擴大內需
《建議》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近年來我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連續大幅下降,投資與消費的增長不和諧。
我國目前處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國民儲蓄率較高,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決定了我國需要、也有條件依靠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立足內需是基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方向性選擇。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從四個方面著力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是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快城鎮化步伐等,改變農村消費偏冷局面;二是通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引導城鎮居民擴大消費;三是逐步完善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以解決消費者消費的“后顧之憂”;四是改善消費環境保障老百姓安全消費。
十五看亮點:從衣食住行看百姓生活的五年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