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3日報道:武漢市部分政協委員建議將辛亥革命博物館申報世界遺產,以此整合資源,提升城市世界知名度。為實現這一目標,該館擬復原清政府湖北咨議局議員所,修建具有收藏史料、學術交流功能的共和樓,但目前該館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資金不足,希望社會各界關心文化建設,以實際行動支持我省這一知名文化品牌的開發。這一呼吁,引發了我的思考。
武漢之所以具有重要歷史地位,不外乎兩點:在經濟層面,主要是近代工業的輝煌;但這一輝煌具有明顯的時段性。而突破時段的,是它的文脈。武漢的歷史文化具有多層性。有關專家按其影響分為9個等級: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八七會議、武漢開埠、岳飛抗金、太平天國、黃鶴樓文化與琴臺文化、楚文化、古盤龍城。其中,辛亥革命居首。歷史總會發生轉折,而推動轉折的往往是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武昌首義就是如此。所以,用什么來表現“是這個城市結束了中國五千年的帝制”,是我們今天提高武漢文化形象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中,往往會出現“無根的發展”現象。這就是,過多地把目光聚焦于經濟增長而忽略文化建設的要求;片面重視現代建筑而忽視文化遺產。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就存在盲目模仿病,模仿國際化大都市建大廣場、超高建筑。結果,高樓蓋起來了,城市的文化個性卻一天天淡化和消失,城市特有的審美價值和旅游價值損失慘重,城市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也在衰弱。
歷史和文化賦予城市靈魂。古羅馬廢墟,為羅馬載滿歷史蒼茫感;貝多芬、莫扎特的故居,使維也納的一草一木都洋溢著音樂華章。哲人說得好:“城市發展應該從過去的歷史中走來,城市是各代歷史的展現,有過去現在而且相互包容。”倫敦是國際大都市,但隨便走進哪條街道,都能看到二三百年前或更長歷史的建筑。倫敦人就在那些老街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享受著現代化生活。我國紹興市堅持“文為城之魂”的理念,加強對文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使一條條古街都成為養育現代都市生活的母親河,實現了傳統與現代互動,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
歷史和文化還是城市的名片。看到埃菲爾鐵塔的圖片,我們就想到巴黎;看到黃浦江外灘的圖片,我們就想到上海。歷史景觀既是旅游景點,又是一個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一種城市營銷的“準商標”。若干“準商標”在媒體上不斷出現,可以達到推介城市的目的。
因此,要把首義品牌擦得更亮,我們需要回答更多問題:如何維護漢口開埠時的老街道、老建筑,展現武漢幾個世紀以來的生活變遷?如何體現這座城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是中國國民革命的中心、濃縮了楚文化的內涵?等等。毫無疑問,武漢的現代化需要歷史和文化支撐,而歷史和文化也正是武漢的重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