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運會期間,南京一直陽光燦爛,偏偏在男女足決賽的當口,陰冷得不得了,人們在球場內瑟瑟發抖,頒獎儀式乏人喝彩。這也許是一種強烈的暗示:十運會一切都好,除了足球。
曾幾何時,作為世界第一運動,全運會的足球賽事,被認為是全國足球最高水平的舞臺。由于球隊以省市為單位,類似遼寧、廣東和山東這樣的足球大省,通常能夠整合幾支甲級球隊的精英并肩作戰,加上北京和上海,莫說決賽,即便是小組賽,同樣讓全國球迷熱血沸騰。
自從八運會起,開始調整足球戰略,要求整體以奧運適齡球員參賽,因此水平和觀賞度大打折扣,幸好還有3名超齡球員,能夠將部分觀眾挽留在看臺上。但這次十運會的足球賽,連超齡球員也被抹掉,只剩下一群小孩子們在那里傻沖傻跑,既欠集體配合(各地方重視程度下降,臨時拼湊的球隊,沒有足夠的集訓時間),又缺個人發揮(明星球員太少),這樣的比賽和對抗,不可能吊起任何人的胃口。
技戰術:除湖北外乏善可陳
關于技戰術水平,后半程前來選秀的國青隊主教練賈秀全評論一場冠軍球隊山東的比賽時說:“這個球隊已經是國內同年齡組里水平最高的了,其中有不少魯能和青島的中超球員,但你看這種緩慢的節奏,還會出現這么高的失誤率,根本無法同國際足球的節奏靠攏。”
賈秀全的憂慮是不過分的,本次十運會的足球賽場上,鮮見精彩的配合,小球員們一個個身高體壯,但腳下技術仍然粗糙。按照中國足協某位官員的看法就是:除了第4名湖北隊,其他哪怕是前3名球隊,打得都不像一個像樣的足球。精彩進球?沒有。
明星球員:大多出工不出力
態度決定一切,這話很多時候都很正確。盡管沒有超齡球員,但像陳濤、馮霄霆、蒿俊閔、周海濱、郜林等青年國腳的壓陣,還是保證了他們所在球隊的成績,至少上海隊主教練可可維奇的話很有代表性:“湖北隊有了蒿俊閔這樣的球員,就擁有了爭奪冠軍的實力。”
但是,這樣的比賽能否讓已經疲勞了一個賽季的這些明星球員們會有更多的積極性么?顯然很難。剛剛從比利時豪門球隊安德萊赫特成功試訓歸來的陳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歐洲,他表現出的水準令人驚訝,但在全運會賽場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時候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他,而且還有3張黃牌。
周海濱現象:職業體制vs專業體制
足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絕對職業化了的運動項目,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使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運作方式受到了徹頭徹尾的沖擊。如果說這個矛盾,在1997年上海八運會上還沒什么體現的話,此次十運會期間的周海濱超齡事件,則是最典型的表象。
山東的青年國腳周海濱本是大連人,但卻在此次比賽中面對遼寧隊,后者翻出了周海濱超齡1歲的所謂證據,和山東定下了君子協議,即周海濱可以上場,但不能在同遼寧比賽時上。結果兩隊半決賽狹路相逢,周海濱還被派上場,圍繞他的說法一時炒得沸沸揚揚,就連決賽被周海濱打入關鍵進球的上海,也拿這件事想續寫個后話。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超齡本身不是核心,遼寧的所作所為才是最值得玩味的。和專業體制相比,職業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才流動,全運會的足球,是專業的果殼,裹著職業的果仁,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
球員出路:難見短線效應
湖北隊的主教練胡一俊,扮演的角色是當年遼小虎的教父張引的路數,他所率領的這支被稱為“唯一像樣的球隊”,他為此已經付出了8年心血。但在新聞發布會上,他悵然地說,這是球隊最后一次亮相了,此后大家就各奔東西了,很多球員就要離開足球了。
這并不奇怪,各俱樂部二線的青年球員,如果一年內上不去一線打比賽,就無異于廢掉了,此次全運會結束后,一個球隊至多能有5、6個球員進入下賽季各自俱樂部的一線,大批無法進入的球員將另尋出路,他們很多是要進入學校。對此,雖然算是人才流失,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也有利于社會對于足球的重新吸納和再認識,這當然是好事,只不過效益只能留待多年以后了。
女足:仍然在低迷中困惑
和男足不同的是,全運會的女足比賽和俱樂部錦標賽沒有區別,不存在年齡限制。但由于中國女足走入低谷的大背景下,此次女足賽事的水平,一樣難以讓人見到希望,至于受關注度,就更別提了。
國內女足,歷來是京滬爭霸,近來北京隊的勢頭,一直被上海壓制,但在此次十運會上,兩隊在半決賽遭遇,結果雙方拼到點球大戰,最終上海功虧一簣。盡管北京隊消耗過大,但憑借著實力上的明顯優勢,余勇可賈,還是在決賽中戰勝了大連女足為班底的遼寧隊,如愿奪冠。
女足賽事的不和諧音出現在京滬的半決賽上,賽前兩易裁判的事情讓人感到費解,但這一次,好事的媒體不再有興趣炒作,這件事僅僅爭論了幾個小時,就消失在人們的目光中。很顯然,如今的女足,好聽的說法,就是在韜光養晦。而用冠軍教練谷大泉的說法:“希望大家在北京隊奪冠時多關注一些,不要等它凋謝了,再來指責。”(華奧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