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時40分,太空中的神舟六號進入第76圈飛行,即將踏上歸程。
飛控大廳大屏幕上的實時畫面顯示,兩名航天員已穿好白色的航天服,安靜地坐在返回艙的座椅上,神態輕松。
神舟六號的飛行軌跡在緩緩延伸。經過連續五天的艱苦奮戰,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迎來了最關鍵的時刻。
100多臺電腦終端,整齊地排成5個陣列,各系統工作人員密切監視飛船的工作狀況,期待著神舟六號返回的神圣時刻。
3時43分,第一次調姿指令發出
“神舟六號,準備返回,按照步驟操作。”總調度員肖龍宏亮而激動的口令聲在大廳響起,3時43分,第一次調姿指令由飛控中心經由遠望三號測量船向飛船發出。
大屏幕上的三維動畫顯示,神舟六號在太空中慢慢轉了個身。
隨著一道道指令的發出,相伴5天的軌道艙與返回艙順利分離,返回艙與推進艙聯合體再次轉身,變成尾部朝前飛行。緊接著,推進艙發動機制動點火,速度減緩的飛船返回艙脫離原飛行軌道,向祖國母親的懷抱急速回歸。
大屏幕上清晰地顯示著飛船返回艙內的實時圖像,費俊龍、聶海勝已完成一切返回準備,把自己固定在座椅上。
“神舟六號,返回制動開始!”
4時07分,推進艙脫離
4時07分,完成了飛行使命的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如流星般隕落。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的這一系列指令和動作,準確無誤。
大屏幕上,只見飛船著陸場地面搜索雷達在北京飛控中心的牽引下張開無形的天網,8架擔負搜索救援、搜索救護、搜索攝錄的直升飛機升空,地面回收車輛和人員在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上有序展開。
此時,神舟不夜;此夜,神州不眠。
雷達全程監控神舟軌跡
返回艙剛剛飛臨中巴邊境上空,布設在祖國西北角的雷達便發現了它的蹤影。在一座座雷達的密切跟蹤下,返回艙繼續向東北方向飛行,在大氣層中劃出一道火紅明亮的軌跡。
各測控點報告發現目標的聲音,在飛控中心接連響起。
飛控大廳內,一雙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緊盯著監視臺上不斷跳動的參數和標示飛船飛行軌跡的紅色曲線,等待著那激動人心一幕的出現。
坐在總調度肖龍身后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主任席政,手指輕輕敲打著桌子,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從神舟一號開始,每到這個時刻,他都會無意識地做出這樣的動作:“我心里現在正經歷一塊石頭一塊石頭落地的過程!”
在藍、白色工作服交匯的人群中,白發蒼蒼的戚發軔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雖然已離開了神舟飛船總設計師的崗位,但他的神情絲毫不比身旁的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輕松———畢竟,神舟飛船已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和希望。
引導傘打開!減速傘打開!主傘打開!
每一聲響亮的報告,都意味著飛船又闖過了一道險關。
億萬雙眼睛,矚目著這不凡的一刻。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
“回收二號發現目標!”
“神舟六號報告,各項身體指標正常,感覺良好!”當寧靜的大廳里突然響起航天員費俊龍激動的聲音時,掌聲、歡呼聲瞬間爆出……
(據新華社電)
航天員要重新適應地球
據新華社電17日凌晨,當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跨出神舟六號返回艙時,細心的工作人員已經為他們擺好了兩把椅子。兩位航天員坐在椅子上接受人們用鮮花表示祝福。航天員中心負責人吳川生解釋說,航天員從太空返回后,可能會面臨平衡失調、心血管功能紊亂、肌肉萎縮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重新適應地面重力環境才能站穩。
吳川生說,在短期飛行中,航天員可能出現定向反應變差、空間錯覺、運動協調障礙、空間運動病等等。長期飛行中,還會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免疫力下降、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等“航天病”。在航天飛行后的體檢中發現,絕大多數航天員的體重減輕了2公斤-3公斤。航天醫學研究證明,體重減輕的主要原因是體內水分的喪失,其次是肌肉萎縮。
“當人體逐漸適應失重環境,達到一種新的狀態后,航天員返回地面時又會出現對地面重力環境的不適應。”吳川生說,所以,經常見到國外航天員返回地面后站立困難,躺著被人抬出艙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