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0510/zt-slfc20051012112.jpg)
航天員在進行水上救生訓練
![](../images/200510/zt-slfc20051012113.jpg)
位于飛船最前部的逃逸救生塔,一旦發生緊急情況,該塔將緊急啟動,拽著飛船返回艙和軌道船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新華、文匯)
本報訊 據悉,我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現已進入倒數計時,在三組航天員為誰將“上崗”而進行最后沖刺的時候,廣州卻有一群人在為“如何從波濤洶涌的大海中營救他們”而殫精竭慮。明天,由解放軍駐穗某部醫院醫護人員組成的一支海上救護醫療隊將先行出發到遙遠的太平洋。在臨行前夕,隊長洪加津醫生向本報揭秘營救航天員的幕后故事。
41歲的洪加津先后參加過多次“神舟”系列飛船海上救護工作,“神五”發射時,他所在的一支救護隊在海上漂浮了整整32天,一直守候到楊利偉平安歸來。在深邃的太平洋,醫療船根本無法在指定的位置拋錨停下,只能在驚濤駭浪中不斷調整航向,在搜救點附近“徘徊”:“人吐得渾身無力,東西嗖嗖地從眼前飛過。”
為航天員備足幾千毫升血
盡管經過上次的考驗,提及此次“神六”海上醫療救護,經驗豐富的洪加津卻坦承“比上次更緊張”。他說,這次搭乘“神六”的航天員將有兩人,在太空飛行預計為119小時,比“神五”的飛行時間多出4倍,“這可容不得半點閃失,只能處處小心。”
為了確保萬一,他們提前為兩名航天員備足幾千毫升血,可以保存21天。“因為上天的兩名航天員名單最后時刻才公布,我們只好把三組航天員的血型全部準備好。”出發前,光是一臺呼吸機,洪加津就檢查過十多遍,甚至連每個針頭都清點了一遍。
實際上,為“神六”量身定制的救護方案早在去年12月就已出爐,廣州、上海、青島的3家部隊醫院將負責海上救護,來自20多個省市的地方醫學精英組成的20多支醫療隊,則擔任陸上后續救援工作。其中,解放軍駐穗某部醫院奉命組建兩支醫療隊,共有十幾名隊員,包括3名女隊員,根據航天員常見的傷情,主要有普外科、心內科、心胸外科、骨科醫生和護士組成。
直升機上陣搜救航天員
從今年7月份開始,他們進入了高強度的針對性訓練階段。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完善海上救援的配備;對航天員可能出現的傷情制定搶救計劃;對裝備進行測試和維修。洪加津說,上船的人有明確規定,一個也不能多,但要帶的醫療器材卻是寧多勿少。記者獲悉,僅是剪刀、紗布之類的小器材,救護隊就裝了整整76箱。
萬一“神六”發生意外,將采取何種方案救護航天員?洪加津揭開了謎底。“醫療隊所搭乘的艦船上有艦載直升機,當事故發生后,首先由直升機進行海面搜救,尋找分離的返回艙。”隨后,搜救隊將派出可以搭乘30~40個水兵的小艇,將返回艙拉回船上,打開艙門,將航天員救出來。這時在船上待命的救護隊員將根據航天員的傷情進行對癥治療。據悉,航天員緊急逃生后不一定需要救護。“我們對航天員可能出現的傷情進行過多次模擬搶救”,洪加津說,臨行前,訓練內容集中在外科和心肺、呼吸等內科上。
他說,航天員可能出現的傷情主要是三類。一是火箭推進劑中的四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造成艙內有毒氣體超標,導致航天員中毒。他說,這會造成航天員呼吸、心跳驟停,因此救護隊攜帶心肺復蘇儀、心電監護儀進行搶救。
第二種情況是外傷,例如飛船應急逃逸,返回艙降落時造成“沖擊過載”,航天員就像跳樓一樣,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心肺、肝脾或頸椎的損傷。“如果發生腦外傷,由于海上沒法進行CT掃描,我們會盡快用直升機將航天員送回陸地,為治療盡可能爭取時間。”
而在宇航員所遭遇的險情中,最危險的一種是“無水肼”泄漏。“無水肼”是航天器通常采用的一種推進劑,毒性非常大,中毒后的表現與一氧化碳中毒類似。(來源:廣州日報 撰文/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