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嘯寒
“我喜歡藝術,而且要把藝術當成事業來做!睆堚暰褪沁@樣一個在藝術殿堂里尋找商機的女人。20個村婦在她的指導下,十指翻飛,挑出一幅幅立體中國畫———黃梅挑花,令人稱奇。
天賦“小畫家”13歲聞名鄉里
出生在嘉魚縣簰洲灣的張鈺,從小就喜歡用蠟筆描繪五彩的童年。
13歲那年,剛好村里一個老人去世了,生前沒有照過像樣的照片。張鈺憑著身份證上的照片,給老人畫了一幅遺像,居然惟妙惟肖。小畫家張鈺“一舉成名”,從此,她心里萌發出關于藝術的夢想。
廣州尋夢“偷”學藝術玻璃設計絕活
1990年,張鈺追逐夢想的決心越來越強烈,她籌集了9000元錢,自費到武漢紡織學院(現為武漢科技學院)學服裝設計。兩年后,學成后的她只身去了廣州尋夢。
一去就碰上一家較大的服裝廠招設計師,張鈺自信滿滿地遞交了七份服裝設計圖。然而,一周后,她并沒有得到通知,再次找到那家工廠時,她發現自己設計的一款衣服被制成樣衣,陳列在大廳里。
“憑什么說是你設計的呢?”對方一句話,噎得張鈺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郁悶的張鈺走在廣州街頭,街邊櫥窗玻璃上精美的圖案吸引了她,“玻璃上也能畫畫?”張鈺心中的夢想再次升騰起來。她加入一家藝術玻璃店,做起了圖案設計,沒事就往車間跑,偷偷學藝。
過完年,張鈺揣著夢想和偷來的絕活,回到嘉魚。
再掘商機劍指黃梅挑花
縣城里沒有一家藝術玻璃店。她幾乎磨破了嘴皮,才籌集到四五萬元建起加工廠。在嘉魚最繁華的商場,張鈺租下了兩間門面。市場慢慢打開了,生意越來越好,后來,她甚至壟斷過當地的藝術玻璃市場,成了當地的名人。
2001年的時候,張鈺出人意料地來到武漢,做起了藝術品代理。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鈺接觸到了黃梅挑花。生意人的敏感讓她覺得這是個大有可為的事業。
“民間藝術有很多,但能切入市場的并不多!睆堚晹荡稳S梅,終于找到一位挑花能手,學得絕藝。之后她找了20個村婦進行集訓,傳授挑花手藝。
去年11月份,武漢“文洽會”上,張鈺手下的八名挑花女坐鎮武展,現場挑繡,樣品供不應求。
張鈺用挑花工藝來做沙發套、椅套、手機套等!拔艺趯ふ彝顿Y者,希望能為這民族藝術打開更大的市場!
■鏈接
黃梅挑花據傳始于宋代,當地農家婦女用挑花裝飾頭巾,約在明朝中期流行于黃梅百里棉區,此后數百年久盛不衰。挑花有點像刺繡,但不盡相同,是純粹的手工活,黃梅挑花曾先后兩次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