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評論員
立足本地實際,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是胡錦濤同志視察湖北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
競爭優勢是決定市場競爭績效的核心要素。由于經濟增長由不同的產業增長構成,產業競爭優勢因此構成了地區經濟競爭優勢的基本單位?梢哉f,沒有優勢產業,就沒有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湖北和中部地區具有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比如能源重工業潛力巨大、礦產資源蘊藏豐富、科技教育實力較強、農業生產舉足輕重。但問題是,這些有利條件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農業看,一方面農產品豐富,另一方面現代食品制造業并不發達,立足于農產品資源的生物化工、生物藥業則沒有破題;從重化工業看,一方面資產存量巨大,另一方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在全國的市場占有份額不高。所以,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是湖北和中部地區發揮經濟潛能、參與全國和全球競爭的迫切要求。
發展優勢產業,前提是細分產業,確立優勢產業。粗糙的產業分類沒有意義。比如機械業至少包括幾十種產業,包括眾多汽車類別。就是在同一產業內部,還存在環節細分。不能把產業等同于完整的產業鏈。汽車整車是產業,配件也是產業。完整的產業鏈有其競爭優勢,產業環節分工也有利于突出優勢。一個地區在產業中選擇適當的位置,把資源用在最有生產力的領域,同樣能夠發展。簡單地用“朝陽產業”、“夕陽產業”來判斷產業優勢也是片面的,只要利潤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就是優勢產業。
確立優勢產業還有一個選擇范圍和取舍的問題。有的地方仍然習慣于從填補“省內空白”的角度來認識產業競爭力,這是幼稚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省界、市界并不能排斥競爭,應該在更大范圍以及管理、技術等更多層次上觀察是否存在優勢。有的地方還強調“門類齊全”,這也是一個誤區。沒有哪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在每個產業通吃。分工與協作既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條件,F在,湖北和中部地區內部都存在產業結構相似的問題,其中鄂豫湘贛四省產業結構相似系數2001年分別為1.00、0.97、0.89和0.77,武漢城市圈大多數城市也都以冶金、機械等產業為主。這種產業同構現象,制約了區域之間的交換與分工,影響了中部和湖北的發展。
當前,湖北和中部都存在這樣的矛盾現象:一方面科技實力較強,另一方面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一方面希望通過引進外資提高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技術換代升級提速的條件下,“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模式日益失靈,相當一部分引進技術在國產化尚未完成時就已經淪為落后技術。因此,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大力提高產業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成為發揮湖北和中部科技優勢、培育產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產業聚集也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聚集加強了專業化,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創新。這實際上是江浙地區資源缺乏卻有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所在,是湖北和中部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努力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