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工業界長期存在著一個問題:為什么同樣的零部件,德國人和日本人組裝能夠讓機器達到最佳狀態,而中國人組裝總是出現問題呢?不少人從制度入手,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希望以此來提高中國人的裝機水平。有一段時間,中國工人組裝的機械整體的效果大大提高?墒牵貌涣硕嗑茫幷轮贫热匀淮嬖冢茄b機效率卻大大下降。原因何在?因為中國的工人缺乏主動意識,當工人們發現所有的組裝機械存放在一起,每個人組裝的機械難以分辨時,于是悄悄松懈下來。為了減少問題的發生,不得不增加質量檢查人員,而這樣做在客觀上提高了制造成本。
看來,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沒有培養國家公民的責任感,那么,倡導節約,仍然難以達到最佳效果。而增加監督的環節,不但難以實現節約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還會造成更多的浪費。
>>>周運清:希望身邊出現更多“王靜”
(周運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不知從何時起,古訓“儉以養德”被一些人拋到腦后,而大手大腳的浪費在不經意間擴展。當“節約”重新在耳邊響起時,一些人反覺“不習慣”;當普通司機王靜的節油事跡見諸報端時,有的人不以為然。
實際上,節約絕非是生產力低下的自然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物質豐富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提節約更有其現實意義。且看在一些經濟相當發達的國家,“節約”早成為一種國策。
節約可以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哪怕是隨手關個燈,將它放大到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都將產生可觀效益,這正是溫家寶總理所說的“乘法與除法”的關系。
現存資源的匱乏,未來發展的需求與壓力,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選擇節約,不僅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更是選擇了一種優秀的品質。如果我們身邊能出現越來越多的“王靜”,如果我們能學習她那種將節約融入到生命,所匯集的力量將不僅是國家走向未來的支撐,也是中華民族對于地球和人類的饋贈。
>>>劉潔:“王靜效應”具有傳播價值
(劉潔: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
公汽女司機王靜注重節油,引發“王靜效應”;對王靜節油的報道,也形成了“節油王的新聞傳播效應”,并實現了新聞價值向社會價值的轉化。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此次新聞報道的“聯動”、“配合”和“并存”都是自發形成的,沒有行政強制和媒介刻意炒作。對于王靜節油事跡,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四大新聞媒介都有介入。通過關鍵詞搜索,可以發現門戶網站、專業網站和BBS都有涉及。
除了新聞媒介報道之外,不少司機口口相傳,從王靜“十二字經驗”中受益,這是人際傳播;公汽公司系統內部和其他單位(包括交管部門)請王靜傳經送寶,這是組織傳播。
傳播形式和途徑的融合,基于社會和媒體對“王靜節油”這一具體事件背后深層次價值的把握和挖掘。首先,王靜作為普通公汽司機具有和社會公眾在角色上的接近性;其次,節油無論對公交系統、企業還是擁有私車的個人,都有推廣的必要性;再次,王靜的經驗易記、易學,記者筆下的王靜節油法可信、可學、可用,具有推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