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江作蘇、張家厚、蔡華東、韓少林、楊敬文
統籌:李迎濤、胡思勇、巴曉芳、陳建良、陳書華、傅洪波、周立新
壓題照:梅濤 版面、題花:陳雯
![](../images/200509/hb-2005091202-1.jpg)
東風輕卡批量出口到非洲,顯示出湖北汽車產業的良好潛質和前景。
[記者解讀]面對歷史賦予荊楚的機遇
![](../images/200509/hb-2005091202-4.jpg)
湖北日報記者曉方
夏末秋初,連續幾次海風裹挾著太平洋的暴雨,席卷東南華中,長江水漲。
在俞正聲和羅清泉同志的陪同下,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江漢交匯的武漢龍王廟查看汛情。昔日江防險段,此刻波瀾不驚。大江東去,千帆競發。胡錦濤勉勵湖北的干部群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跨上新臺階,真正使湖北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鳴飛的變奏
“抓住機遇!”“中部崛起!”中央領導的期望,廣大干部群眾創業激情,像長江浪潮拍打著大江兩岸,激蕩在荊楚大地。
機遇,曾經幾度青睞湖北。人們忘不了,楚國那只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大鳥,那位仍然在武漢東湖磨山上駕戰車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書寫了湖北輝煌歷史的第一頁。
談起湖北的現代化之路,人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張之洞。
從1889年坐鎮湖廣總督,到離鄂進京入參軍機,張之洞主政湖北近20年。他辦實業,辦教育,開展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新政”大業,奠定了湖北近代化的基礎。使湖北的工商業和教育居當時國內領先地位,留給了荊楚大地一筆豐厚的物質與精神遺產,至今仍在福澤我們的生活。
荊楚富庶之地,魚米之鄉,贏得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在農業社會里,舉國上下刮目相看。
新中國成立,國家又在湖北建立了以武鋼、東風汽車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業,使湖北擁有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和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的建立;一批科研院所的設立,使湖北擁有了在國內僅次于京滬的科技人才隊伍,號稱科教大省。
工農業、科教的優勢,使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一直處于中上位置,甚至更前。
還有三峽工程的建設,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
歷史上的難得機遇,多次寫就荊楚輝煌,推動湖北起飛。
然而,風水輪流轉,近些年,湖北再難以受到機遇的垂青。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央重點發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傾力打造長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點建設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90年代末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又提出了振興東北……所有這些新的機遇同湖北失之交臂。蜂蝶過墻去,春色在鄰家。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處兩頭在外地利優勢的東部沿海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火車頭;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省份的經濟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東西夾擊之下,中部經濟整體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趨緩勢頭。據國家統計局研究,2001年西部地區GDP增幅高達8.5%,高于全國的7.4%。2003年東部增長速度比中部高2.5個百分點,比西部高1.6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中部地區低于西部地區0.9個百分點。驀然回首,人們驚呼:中部正在塌陷!
縱然擁有區位、工農業、科教、交通等諸多優勢,湖北也沒有逃脫塌陷的尷尬困境。湖北的優勢,并沒有有效地轉化為發展優勢。尤其是“九五”以來,湖北的增幅逐年下降,2002年比1996年下降4個百分點。而且,不僅比東部落后,同中部兄弟省相比,也不占優勢。
尷尬的地位,塌陷的現實,引起湖北人的警醒,湖北人最早迸發出呼號———“要在中部地區崛起”!
發展的方略
面對中部地區的塌陷,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決策;東部地區的產業也開始向中西部轉移;中央對“三農”的重視,國家對農業的傾斜……
一縷縷新的機遇曙光破空閃現!而在此之前,省委省政府就在積極主動地思考湖北崛起的發展方略。
2002年,省委書記俞正聲帶隊赴浙江考察,之后省委、省政府又組織干部到廣東學習,并很快形成湖北省與沿海三省比較的研究報告,省委因勢利導,在全省組織了一場歷時半年遍及全省的“思想大解放”的大討論。
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改革的力度、開放的程度和發展的速度。
此后,省委又以極大的決心和勇氣,從“削費減稅”、“機構瘦身”到“簡政放權”等十幾個方面,打破一個個體制障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動作,被專家譽為令人振奮的“湖北新政”。
一個目標在2002年夏天的省八次黨代會上確立:逐步把湖北建設成為我國中部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現代制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現代物流中心區,努力使湖北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走改革發展之路,創新機制體制,敢于直面改革中的矛盾,勇于破解發展中的難題;
必須把提高工業化水平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大力培育市場主體,既抓龍頭企業,也抓中小企業,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
必須把改善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和吸引投資者的關鍵環節,努力營造公開公正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
必須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抓好龍頭,帶動基礎,培育湖北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必須發展社會事業,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新的歷史機遇姍姍走來,這一次湖北不會錯過!
崛起的軌跡
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省委把武漢城市圈的發展,作為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輻射帶動全省經濟加快發展,逐步將其發展成內陸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武漢與周邊8個城市簽訂了流通協作、資源合作等多份協作文件;進行了若干對話;開展了一系列實質性行動:“1”:敞開城門對接周邊城市,推進現代服務業,以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為關鍵,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功能!8”:發揮各自優勢,對接武漢的支柱產業,積極推進產業融合,構造多個產業鏈條,加強配套服務,實現地區分工協作,打造武漢的協作與服務基地。
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在加大———良好的環境、優惠的政策、真誠的服務,使得一大批跨國公司、財團、知名企業、外地客商紛至沓來。截至今年7月,世界500強企業中有61家落戶湖北。全省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327家,合同外資172.3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28.38億美元,吸收外資總量居中西部地區之首。港商對我省投資從2003年的29.2億美元,躍升到今年的50億美元。
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堅持“一主三化”的方針,堅持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之路。下放省級審批管理權限,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擴大擴權縣市試點范圍,賦予縣市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和決策權。從資金、技術、項目、人才、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營造出各縣市放手發展的氛圍。仙桃、宜都、漢川、赤壁、大冶等市縣,顯示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一鎮一業的特色產業體系正在形成和壯大。
工業化水平和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
通過“三個三工程”的實施,下放權力、精簡程序、減少收費;改制、重組、兼并;鋼鐵、汽車、煙草等優勢產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效益與質量明顯提高,以IT業和制藥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得到長足發展。100家民營排頭兵企業和100家重點中小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大多數企業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勁牌保健酒、福星牌鋼絲繩、愛帝牌內衣被評為中國名牌;部分企業躋身全國同行業前列。枝江酒業銷量已進入全國白酒前5名,巨寧公司生產規模已居國內第4位……
艱苦卓絕的努力耕耘,開始收獲欣喜的果實:
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長9.3%、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
2004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增長22.8%,是近幾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1%,其中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增長32.6%,扭轉了連續幾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
今年1-7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110.8億元,增長19.5%,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快3.2個百分點。1-5月,我省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完成同比增長23.4%。高于全國10.3個百分點;外貿出口累計增長53.1%,增幅高于全國19.9個百分點,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一位。上半年縣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375元,同比增長23.3%。
荊山的鳳凰已經沉寂多年,如今正嘯翱鳴飛!
[亮點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