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顧錢江 王衛平)中國7月21日宣布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消息震動世界,但它只是一個開始,改革怎樣才能終獲成功呢?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認為,這取決于能否打消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投機壓力。
匯改應延續“逐漸小幅調整模式”
“如果能夠打消投機壓力,實現根據中國的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情況進行長期的、小幅度的有管理的匯率調整,這次匯率政策改革就是成功的。”林毅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林毅夫回顧了1994年中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匯改經驗。這4年里,人民幣從8.7元兌1美元逐步升值到8.29左右,升值約5%。他認為,這種根據貿易、價格、生產率對比等真實經濟變動而逐漸小幅調整的模式,應該延續下去。
他指出,1997年以后國際上對人民幣貶值的投機來自于東亞金融危機后“多米諾效應”的預期,而2002年以后國際上對人民幣的升值投機主要是政治原因,即美國向中國施壓,而不是人民幣偏離了均衡匯率。
“我不敢說現在的人民幣匯率就是均衡匯率,但從貿易順差占GDP比例很小的現象來判斷,現在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和均衡匯率的差距應該不大。”林毅夫說。
一些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低估了20-30%。林毅夫指出,若果真如此,大幅升值對中國經濟終究有利;但相關研究表明,人民幣匯率即使低估頂多也只有2-3%,不會超過5%。在幣值低估2-3%的情況下如果要升值15-20%,對中國經濟必然不利。
人民幣大幅升值亦對美國不利
近年來,美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頻頻向中國施壓的主要理由是:人民幣低估給美國帶來了巨額貿易赤字,并造成失業率增加。林毅夫認為上述邏輯并不成立,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人民幣升值15-20%,對美國也不利。
他分析說,目前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結構完全是互補的:中國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國生產的產品美國不生產。事實上,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很大一部分是原來東亞國家和地區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轉移到中國生產,中國并沒有擠占美國產品的空間。
假如人民幣大幅升值,對美國有何影響呢?林毅夫說,這意味著美國不是以較高價格繼續從中國進口就是必須從其他國家進口這些產品,而他們的產品必然比中國現在的產品價格貴。不管是前者或是后者,人民幣升值都解決不了美國的失業問題,而且美國的貿易赤字還會更大。
林毅夫指出,美國政府主要財經官員對人民幣升值并不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和失業問題是了解的。
此次人民幣升值后,美元相對于世界主要貨幣應聲貶值,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上升。林毅夫認為,這表明國際炒家認為人民幣升值對美國經濟是不利的,也證明他們過去炒人民幣升值不是基于經濟的實際狀況。
“由于國際上對人民幣的投機沒有真正的經濟基礎,只要美國政府不施壓,國際上就不會有人民幣在短期內大幅升值的預期。”林毅夫說。
熱錢投機人民幣的成本每年約10%
林毅夫還指出,由于中國資本賬戶尚未開放,投機人民幣需要通過代理人以隱蔽方式進行,每年需支付5%左右的高額手續費,另外還要放棄購買美國國債那樣每年大約5%的沒有風險的穩定收益,所以,投機人民幣匯率的成本每年大約在10%左右。
他說,在有管理的浮動利率制度下,按照經濟發展的正常狀況,人民幣即使升值,每年也只有2%左右空間。因此,只要人民幣不巨幅升值,投機人民幣就是虧本的,投機者賺不到錢就會自討沒趣地走開。
“人民幣投機的壓力消失,中國就能夠成功地恢復到1994年開始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根據貿易、經濟情況,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適當的小幅度的升值或是貶值。”林毅夫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