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顧錢江、江國成)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已過去一個月,8月23日央行公布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收盤價為8.1012,與初始調整的8.11相比,人民幣僅有微不足道的升值。
新的匯率形成機制運行一個月來,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央行從參與者、市場、品種上全面推進外匯市場發展,動作迅速。“人民幣匯率改革贏得了良好開局,”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說。
李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匯率保持穩定的事實說明,中國在人民幣匯率的博弈中取得了主動。在新機制下,央行可以根據情況隨時做出調整,從而使匯率如何波動、向哪里波動都變成了可控的事情。
這位著名金融專家解釋說,與傳統觀點不同,當今國際金融界以“微觀市場結構理論”解釋匯率決定問題。這種理論認為,匯率是外匯交易員、央行官員和國際組織在互相博弈中形成的。換言之,決定匯率的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既然這樣,在博弈過程中取得主動地位就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李揚說。他指出,人民幣匯率是“參考”一籃子貨幣而非“盯住”,這意味著不必承擔“盯住”的義務,也不必公布貨幣籃子的具體內容和權重,“總之,是讓別人都來猜你,中國貨幣當局因此掌握了主動權。”
盡管人民幣匯率改革強化了升值預期,但海外游資這段時間似乎動靜不大。李揚分析個中原因說,游資對匯率的攻擊像是在解一個方程組,如果中國宣布一定“盯住”什么的話,這個方程組就有解了。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做法,則使投機資本對人民幣匯率的攻擊失去了依憑。
一個月來,人民幣匯率走勢表現出有時升值有時貶值的微幅波動,總體看基本穩定。李揚認為,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人民幣匯率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據分析,中國推進匯率改革的一個主要考慮因素是企業適應能力,因為企業畢竟是用匯的主體。在新的彈性匯率機制下,企業需要時間來逐步提高管理風險的能力,因此中國應在保持匯率穩定的情況下逐步放寬波幅,而不能一下子“動得太狠”。
作為匯改的配套措施,中國央行一個月來就推進外匯市場發展采取了一系列動作,包括允許非金融機構進入市場,推出遠期、掉期等衍生產品,為企業提供避險工具,并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有關人士預計,今后中國外匯市場還會推出期貨、期權等品種,也會實行做市商制度。
“在這些事情做好之后,才能指望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幅度擴大,”李揚說。
中國政府在經過近兩年準備之后于今年7月“出其不意”地啟動了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僅2%,但更深刻的變化則是:人民幣匯率從此由“盯住”走向了“有管理的浮動”。
李揚說,在這種轉換中如何防范投機資本的攻擊是一大課題。不過,由于中國央行已掌握了人民幣匯率博弈的主動權,而且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投機資本攻擊人民幣匯率很難有機可乘。
談到匯率改革未來的方向,李揚認為,這仍然取決于中國已經說過的那些條件,包括宏觀經濟的穩定,市場的完善以及企業經營理念的轉變等。總的來說,人民幣匯率改革“起步很好,任重道遠”,真正深刻的變化將在未來逐步顯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