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對于中國而言,它已經觸及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
2005年8月1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了每桶67美元的關口,創下了23年來的最高紀錄。
作為全球第三大進口國以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國,石油對于中國而言,它已經觸及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
《財經》雜志近日邀請了三位業內專家,就中國能源問題尤其是石油問題,分享各自的見解。他們分別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曹曉晞。
不僅僅是供應的問題
最近國家能源領導小組的成立,對于中國的長期能源戰略而言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應該如何來看重新組建能源部的呼吁?
曹曉晞:目前還不好估計。但在國家高層的關注下,肯定將更有利于一些問題的解決和能源戰略的順利實施。但是否重新成立能源部,條件還不成熟。因為目前規范企業運行的機制還不成熟,政府部門也還沒有真正學會如何遵循政企分開的原則。
陳清泰:能源除有供應、消費問題,其結構問題對未來的環境和發展影響會非常之大。目前中國的一次性能源需求中,煤炭占了將近70%的比重,這在全世界的大國中是絕無僅有的。中國未來能源結構到底如何,應該有一個戰略性的機構來統籌考慮。
石油安全老路不通
如何看待中國石油消費的增長對于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國際上普遍的觀點是,正是由于中國需求的增長,導致了高油價時代的到來。
周大地:目前國際油價很高,應該是市場失效的結果。市場在什么條件下失效?一個是壟斷,一個是非市場干預。比如中東,過去分析它有每天幾百萬桶甚至曾經有1000萬桶以上的剩余生產能力,現在只有150萬到200萬桶了。實際上,剩余能力很多是受政治因素和非市場因素影響的。
幾位專家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問題有什么建議?
周大地:現在談到所謂安全,首先是經濟安全,也就是不要讓油價波動對經濟造成太大的影響,其次才是戰爭情況下的安全。石油戰略儲備只有在軍事力量極強的情況下才能對戰爭有用。
陳清泰:對中國石油公司們來說,最為現實的優勢就是中國有巨大的進口量,可以此為杠桿在上游方面分享一部分利益,以市場換資源。中國現在是一個很大的石油市場,與賣主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對于石油政治,應該采用雙贏策略。
走向有限開放
根據加入WTO的協議,在去年12月11日,中國已經對外資開放了成品油零售市場,明年12月11日還將進一步開放成品油批發業務。這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周大地:中國人往往認為“全部自己包辦”就是最安全的,實際上不是。允許外國石油公司在中國市場銷售石油產品,就在上下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害關系。這對中國是有利的。
今年以來,國務院也出臺了規定,鼓勵包括石油行業在內的戰略性行業對內開放,特別是對非公有資本開放。如何看待這一開放的前景?
周大地:提高中國石油產量和石油產品的質量,使終端消費者得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是開放的目的。陜北油田放給民間來做,其結果是把產量從每年十幾萬噸提高到了每年700萬噸,這是個好事。
曹曉晞:從道理上講,從上游到下游,民營企業都可以進來。但是從國際上來看,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
目前的成品油價格社會上非常關注,普通消費者抱怨很多,認為上漲幅度過大。但兩大石油公司自己也覺得委屈,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曹曉晞:從今年上半年形勢看,由于國內汽柴油價格與進口原油價格倒掛,中國的兩大石油石化集團不僅煉油業務出現了虧損,加上零售業務以后也整體上是虧損的,能盈利的就是油田和化工業務了。
政府調整成品油定價多年來一直非常謹慎。惟恐油價提高一點,對下游的生產廠家和消費者會造成過大的影響,這種慎重的態度一直保持到現在。結果中國成了世界上油價最低的國家之一。
國內成品油的定價自2003年SARS風波之后實際上就與國際價格脫鉤了,好像是進入了一種“非常時期”,而且這個時期到現在還沒有結束。這恐怕是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的一種倒退。
周大地:燃油稅要盡早出臺,這個我贊成。政策性的調整應該在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現在為了怕通貨膨脹就壓住幾個能管住的價格,這個做法恐怕是有問題的。
(本文轉自《財經》。經授權,本報享有《財經》雜志湖北地區獨家轉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