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蔡琳璐通訊員詹捷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關注和購買保險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提出了“住房、汽車、保險是新世紀‘三大件’”的理論。保險作為商品,“看不見、摸不著”,面對五花八門的術語和形形色色的險種,該如何購買適合自己的人身保險呢?
就人壽保險而言,險種多達數十種,因而首先應進行需求分析,弄清楚為什么買保險:是擔心意外發生、亦或生病住院還是日后生活水準降低?根據自己最急需防范的風險,初步將險種選擇鎖定在一定范圍內。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滿足安全、健康保障的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等優先考慮,其次考慮人生價值的保障,諸如定期險、終身險、教育險等。在基本保障較全面的基礎上,可依據自身經濟能力進一步發揮保險的理財功能,購買分紅養老險、年金保險、萬能險及投資連結保險等。
不同的險種有著不同的功能與特色,沒有“最好”,只要“適合”。通常意外險和醫療險幾乎適應每個人,只不過參加社保后選擇“津貼型”的醫療險為宜,而“費用型”醫療險比較適合未參加社保者;定期險能讓一份保費獲得最大的保障,較適合某一時期內需要身價保障者,如有住房按揭負擔者、有小孩或老人負擔者;兩全保險無論如何都有全額給付,適宜為孩子準備教育金;終身保險因年限長,可累計一大筆錢用于養老或規避遺產稅,適合支付力較強、具有保險和理財意識的人。重疾保險的好處是確診即提前給付,了解了各個險種的主要特點,選擇起來就會容易得多。
到底買多少保險金額才合理呢?保額過低,到時保險金杯水車薪無法徹底轉嫁風險損失,這就是“包不飽”。保額過高,勢必加重經濟負擔,也是一種“浪費”。因此,在考慮險種、保額的同時,保費的支出額度與方式也很重要,應遵循“量力而為”的原則。保費過高將來無力支付,會導致保單失效、退保或減額減輕等狀況,不是使自己失去或降低保障,就是蒙受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