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王才忠
一
“勤儉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前不久,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今明兩年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工作。
我省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帷幕已經拉開。湖北日報從7月25日起開始推出的“建設節約型社會”系列報道,展現出我省重點行業開展節約的風采。
然而,正如這組報道所說,在我們身邊,各種浪費資源、能源的現象仍在不斷上演。
省城武漢每天消耗一次性木筷在110萬雙以上,相當于400棵生長了20年的大樹;大小酒家每天倒掉的剩菜剩飯不下500噸;5000家洗車點一年耗水至少1500萬噸……
二
浪費如此觸目驚心。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水土流失面積已超過1/3,這其中,有天災,更有人禍。
2003年,我國消耗了全球當年所產31%的原煤、30%的鐵礦石、27%的鋼材,而創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
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400億平方米以上屬于高耗能建筑,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費。
我國城鎮供水管網漏失率在20%左右,每年因此損失的自來水近100億立方米,甚至高于南水北調中線的輸水量。
三
種種無形浪費更值得關注。“拉鏈工程”、“胡子工程”輪番登場。一些人出于“形象”與“政績”的需要,大肆圈占農田,盲目擴大城區,搞大廣場、主題公園。一些耗資巨大的項目,開工之日往往就是閉門之時。
浪費還助長了不良的社會風氣,侵蝕了民族的肌體。
四
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們別無選擇。我國現在的耕地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國有11個省市的100余座縣級以上城市供水短缺,其中嚴重缺水城市占56%。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排位滯后,僅居世界第130位。
能源緊張成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們對世界能源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比如石油已經達到1/3,鐵礦石達到1/2。
五
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蔚藍色的星球上,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上蒼賜給了我們豐富的資源。但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發展是硬道理。但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以拍腦袋為標志的亂發展就是沒道理!
發展必須是全面的,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我們追求的GDP應該是綠色GDP,產值里面要減去環境成本和人類健康成本。
發展必須是協調的。我們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我們要滿足人類的需要,也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類當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類未來的利益。
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惠及子孫后代。
六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人類社會的演進史,也是一部勤勞節儉與奢侈浪費不斷交鋒、斗爭的歷史。
翻檢史籍,崇儉和節用早就是先秦各學派較普遍的主張。《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周易》提出“儉德辟難”之說,《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
在北歐富國芬蘭,老房子的房頂一般都是黑色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吸熱保暖。而房屋的窗戶都有三層玻璃,以減少熱量損失。
日本人煮蛋是用一個長寬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進雞蛋,加水50毫升,點火后1分鐘把水煮開,3分鐘后熄火,再利用余熱3分鐘把雞蛋煮熟,整個過程耗時7分鐘。如此可節水4/5,節省燃料近2/3,效率卻提高近1倍。
七
倡導節儉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去享受生活。節約型社會的含義,一是杜絕浪費;二是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財富。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國家,也必定是一個十分注重節儉的國家。
正如讀者在參與湖北日報的“大討論”中談到的,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黨政機關作出表率作用,需要從一點一滴的細節做起,需要把節約當成一種美麗的生活態度。然而,一個完全的節約型社會的生成和養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恒久曲折的過程。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建設節約型社會也需要優良的環境。
八
前些年有富豪在京城酒店砸洋酒斗富的鬧劇,不久前在重慶的啤酒節上,又上演了萬人潑啤酒的狂歡。在這些人看來:我付了錢并且不違法,你管不著。
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社會文化心理的折射。不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但這不能成為奢侈浪費的理由。
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價值觀眼下頗有市場:越是大手大腳花錢,就越是有身份,有派頭;相反,如果精打細算,就是小氣,沒出息。
還有人認為,反正是公家的東西,節不節約與我何干?
我們亟須在道德層面上重建一種現代節約型文化。
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永不停歇的教育,把節約的理念融進每個人的心靈和血液,鐫刻在民族的文化基因圖譜上。
如此,人們就會對各種資源產生一種深深的敬畏。在浪費資源時就會油然而生一種沉重的負罪感,心靈總是不得安寧。自覺把儉樸的生活方式看作是非常值得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
九
建設節約型社會,剛性的制度設計與安排同樣不可或缺。
我們要通過制定一系列經濟政策,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經濟增長模式,顯然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大相徑庭。
我們的需求結構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增長轉變;產業結構要實現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增長轉變;要素資源投入要實現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技術進步支撐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要實現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的轉變。
我們要著力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進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就是最大的節約。
我們要不斷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條例,讓“官本位”失去市場,讓形式主義徹底遁跡。我們必須樹立起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相適應的新型法律法規。法律既要強調個人的自由與權利,還應當注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既要追求當代人的幸福,還應當顧及后代人的福祉;既要著眼于當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還應當考慮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平等。要用法律的強制力將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限制在其承載力以內,限制和禁止人類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手段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
面對各種浪費,我們常常因法律的空白而束手無策。因此必須加大制訂新法和變革現行的相關法律制度的步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提供堅強的保障。
我們必須通過立法與制度設計來保障、激勵、促進、推動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與發展,加大、強化企業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促進企業以與自然保持和諧的方式開展經營、創造財富。要通過激勵和懲罰機制,在全體國民中倡導健康、綠色的消費方式。節約是美麗的。讓我們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