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記者 張劍
網絡“金橋”跨高原,喜看雪域換新天。
7月5日至12日,“全國網絡媒體西藏行”活動在西藏舉行。8天的采訪行程中,來自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荊楚網、重慶華龍網、寧夏新聞網、西藏新聞網、西藏之窗等8家新聞網站的13名記者,先后參觀訪問了拉薩、林芝、山南三地市,行程1500公里,發稿百余篇,圖片1000余張,對西藏自治區40年來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的報道。
一路藏歌一路情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走出貢噶機場,接過西藏網絡同行遞過的潔白哈達,記者在韓紅的一曲《天路》聲中,邁上了此次全國網絡媒體西藏行的旅途。此后數天,藏歌、藏族風情、臧區干部群眾的深情厚誼就一直伴隨著采訪團的所有成員。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西藏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歷史跨越,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輝煌成就。大慶之際,西藏自治區黨委和宣傳部舉辦了一系列的新聞宣傳活動,主要包括:組織中央新聞媒體采訪團、“全國網絡媒體西藏行”、“全國衛視走進西藏”、“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西藏行”、外國駐華新聞媒體記者進藏采訪等。
“我們將用敏銳的眼光和真誠的心靈,去感受、去捕捉40年來發生在雪域高原的點滴變化。”7月3日起,人民網、中國網、新浪網、荊楚網、重慶華龍網、寧夏新聞網的10多名網絡記者陸續云集西藏,對拉薩、林芝、山南三個地市進行采訪。
臨行前,自治區有關部門舉行了隆重的啟動儀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40大慶宣傳組組長鐘聲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記者們的到來表示感謝,并介紹了自治區發展概況。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大慶辦副主任德吉卓嘎,自治區外宣辦副主任劉萱,西藏日報社副總編輯周東平也分別介紹了有關情況,西藏日報社黨委書記李永發主持了啟動儀式。
隨后,拉薩城關區、堆龍德慶縣、林芝地區、八一鎮、山南地區、澤當鎮……每到一處,當地主要領導都親自接待了記者一行,撫今追昔,暢談發展,力爭把最突出的“亮點”展示在世人面前。為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記者們紛紛主動要求深入鄉村、企業、工地和農戶采訪,在第一現場尋找新聞線索。
8天時間里,記者一行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不良影響,累計行程達1500多公里,發稿百余篇,圖片1000余張。為了完成山南的緊急采訪任務,大家足足坐了10多個小時的長途車。
采訪之余,大家在活動承辦方--西藏日報和西藏新聞網的安排下,先后到臧戲起源地之一的乃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巴松錯、魯朗林海、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松贊干布墓、布達拉宮等著名景點游覽,盡情地領略雪域高原神秘的景色和人文風情;顒咏Y束后,西藏日報專門在布達拉宮廣場上的雪神宮藏式餐廳設宴,讓辛苦多日的采訪團成員們享受了一頓地道的藏餐,其獨特的用料、口味和加工方式讓記者們驚嘆不已,大快朵頤。
整個活動期間,西藏新聞網的同志始終陪同采訪。從每位記者床頭擺放一盒抗高原反應的“高原安膠囊”,到為寧夏來的回族記者單獨準備清真餐;從為記者們解決上網問題,到帶領記者們探訪拉薩繁華街市,可謂無微不至的關心。
于是乎,每天都有這樣一種場景:清晨,大家乘上面包車,在臧歌聲中奔向一個個目的地,藍天白云、清澈河水、漫山野花、悠閑的牦牛和皚皚雪山一旁作伴。夜晚,大家帶著收獲的喜悅,回到住所依舊興奮不已,滿懷激情地輕點鍵盤和鼠標,在第一時間將所見所聞通過網絡“金橋”傳遞到四面八方。
內地與西藏心連心
走進山南賓館,迎頭看見一尊雕塑,主體由三根立柱相互牽扯著。賓館經理說:“這象征著漢族、藏族和各族人民心連心,象征著內地與西藏心連心。”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越來越能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
西藏旅游業排在自治區特色支柱產業的“龍頭”位置。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透露:“我區旅游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進藏觀光。2004年進藏游客達到1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旅游業總收入15億元,比上年增長44%!
天麻、蟲草、貝母、靈芝……記者看到,豐富的藏藥材資源引來內地眾多投資者,使藏醫藏藥成為西部大開發中的投資熱點。來自西藏西部開發辦的資料顯示,西藏藏藥生產企業已發展到18家,能生產360余種藏成藥,年均工業生產總值達30多億元。把西藏建成全球最大的藏藥材科研、生產、出口中心,成為自治區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
還有,地毯、金銀玉器、唐卡等1600多個品種的民族手工藝品暢銷海內外,讓人們看到了西藏產業體系的一個有競爭力的亮點。目前,西藏民族手工業已發展到100多家。礦產業也是西藏發展較快的特色產業。目前,西藏經勘查已發現礦產101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17種。西藏境內已開采的礦種有20種,礦業年產值400億元左右。
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商機。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中,西藏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為其特色產業的良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過去4年,國家在西藏共啟動建設117個大項目,完成中央直接投資280多億元。
在拉薩、在林芝、在山南,記者隨處可見進臧干部和援藏干部的身影。他們與藏族干部一道為西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默默奉獻。山南地區行署副專員,湖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總領隊陳金剛進臧一年,對自治區的感情卻非同一般。在他的帶領下,38名第四批湖北援藏干部團結一心,實現了諸多“第一次”和“之最”。如,第一次將援藏工作向縱深發展,第一次向上爭取配套資金,引進西藏目前最大的援藏經濟合作項目等等。僅就援藏資金來講,我省過去10年援藏資金為3.3億元,第四批援藏干部即將帶來的資金竟高達1.5億元,接近前10年的一半。
不只湖北,記者們發現:援助山南的安徽省是援藏的“新兵”,今年他們就帶來了9000多萬元資金;來自北京市朝陽區的干部從拉薩城關的實際出發,著力建設拉薩的9大功能區,目前中央商務區的第一棟標志性建筑竣工在即;廣東、福建的援助力度更是內地一般省份的數倍,一走進林芝地區,“廣東援建”、“福建援建”的字樣到處都是。
拉薩最大的農貿市場--拉薩百貨宗角祿康農貿市場中設有1050個攤位,容納了800多商戶和2000多名從業人員,其中98%以上的人來自內地。這里交易的商品包括蔬菜、干雜、水果、肉類、水產等5大類,日人流量達4萬多人次,年交易額突破1.8億元。內地客商帶來了豐富的農產品,更帶來先進的市場經濟觀念,生意都做的紅紅火火。
“我們到西藏是熱愛這片熱土,同時這里也承載著我們的夢想!眲側腭v宗角祿康市場3個月、來自四川的小唐姑娘道出了大多數內地客商的心聲。
四十年再攀新高峰
采訪期間,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西藏步入了發展進步新階段”。
40年彈指一揮間,多少歷史性時刻值得我們回憶。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1961年,西藏各地開始實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普選,翻身農奴和奴隸破天荒地第一次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選舉產生了各級政權。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機關及其領導人,宣告了西藏自治區的正式成立。從此,西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開始全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權利,與全國人民一道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西藏實行了休養生息、放開搞活、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長期形成的封閉型經濟、供給型經濟和自然經濟的格局開始被打破,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研究西藏問題,形成了西藏工作的10條意見。1994年、2001年,中央分別召開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這“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牢記在西藏人民心中。
統計數據顯示,從1994年至2004年,中央援藏直接投資達500多億元;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18個省市、61個中央國家部委、17個中央企業為西藏提供援助資金約64億元。這些強有力的支持,極大地促進了西藏經濟和社會發展。
可以說,西藏現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40年來,西藏在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上均實現了重大飛躍,徹底告別了封閉的莊園制自然經濟,正在向現代市場經濟邁進。1965年,自治區成立時,西藏的生產總值僅為3.27億元,2004年達到了211.54億元,40年間增長了18.6倍。
西藏已建成了以拉薩為中心,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為骨架的公路網。已建成貢嘎和昌都邦達兩個機場,開通了拉薩、昌都至成都、北京、西安、重慶、西寧、廣州、昆明和加得滿都等10多條航線,形成了以公路運輸為主,航空、管道運輸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青藏鐵路今年也將鋪到拉薩,明年將全線進行試運行。
如今,西藏絕大多數農牧民基本解決了溫飽,部分群眾生活已進入了小康水平,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自治區領導欣喜地說:“西藏已從舊時期的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步入先進,從專制邁向民主,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目前,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為全面建設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而努力奮斗。”
我們可以期待,西藏的明天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