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祝大光
“柳梅雪月開春景,鑼鼓花燈鬧元宵”;“玉宇無塵,月明碧落三千界;銀河撒影,人醉春風十二樓。”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有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南宋賈似道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元宵節,他吩咐下屬在府門張燈結彩,門客中有人靈機一動,摘唐詩作出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此聯意境博大深遠,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文化情趣,也為觀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內容。此后歷代文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對出下聯:“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天宇無塵一輪月,銀花有焰萬點燈”,晴天的元宵節一幅迷人的圖畫,遇上陰雨雪天,少了這份景致,就給佳節留下幾絲缺憾。但一位博學多才的文人,撰出了妙趣橫生的燈聯:“上元不見月,點幾盞燈為乾坤增色;驚蟄未聞雷,擊數聲鼓代天地宣威。”此聯一掃人們心頭的遺憾,使節日頻添幾分生氣。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娶妻的故事。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聯,征對招親:“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一時對答不出。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以招親聯應對,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的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游,遇一秀才,朱棣出上聯試他的才情:“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秀才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上聯中的“大明一統”一語雙關,既指耀眼的花燈照得天地大明,又指天下一統的大明王朝;下聯中的“永樂”又是明成祖的年號,朱棣聞之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解放前,黃梅縣舉行元宵燈聯比賽,有兩副妙聯傳頌至今,一副是紅樓夢《怡紅夜宴燈聯》:“傾國相歡,對皓月名花,公子風流真絕代;深閨祝壽,看爭艷斗寵,美人顏色各千秋。”另一副是《寶釵撲蝶故事燈聯》:“酒意方酣,偶向前庭尋蛺蝶;春情正熾,須防葉底散鴛鴦。”
元宵猜燈謎是一大習俗,這項活動也寫進了燈聯。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群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燈會,看到高興時,他叫紀曉嵐出了一謎聯,寫在宮燈上,讓大家猜一猜:“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