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籍留學生余裊
![](../images/200502/ct-2005021706-4.jpg)
傳統的中國春節,對于遍布全球的中國留學生而言,已是“祖國”和“親人”的代名詞,它凝結著莘莘學子對祖國和親人永遠的眷戀。
除夕前夜,筆者通過電子郵件,向居住于歐、美、亞、大洋洲等1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中國留學生寄發了調查問卷,同時在因特網上粘貼了調查問卷的帖子。這套問卷的主題為“中國留學生2005年海外如何過春節”,共有24個大題目、188個小題目。
乙酉年正月初一一大早,便有不少留學生從世界各地踴躍回復問卷。截至正月初七(2月15日),已有200多位留學生回復。他們平均年齡為24.1歲,分別生活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其中16%的人正在讀博士學位、72%讀碩士學位、12%讀大學本科或語言班。日前,筆者與中南社會調查研究所、武漢市社會學學會合作,整理并推出了這一調查報告。
■回國過年是最大夙愿
“有幸回祖國過春節”,可謂全體中國留學生心向往之的夙愿。然而,大多數受訪者將其看作“難遂的心愿”,有36%的留學生對此徒喚奈何。他們感嘆:“自己已經有5年或5年以上的春節沒能回國和親人團聚了。”其中84%的受訪者說,“假期無法安排”、“正遇上考試”、“因上課而排不出時間”是主要障礙。
■除夕之夜怎么過
81%的受訪者表示,在除夕這一天,“有時間”或“可以擠出時間”來慶祝。他們中32.4%的人認為,這天一定要做的事情,是給國內的家人電話拜年。統計表明,91.9%的受訪者給家人拜了年。與此同時,這些留學生中有超過半數(56.8%)的人是和所在國的朋友與同學一起度過中國傳統新年的;還有24.3%的人則選擇與戀人或愛人單獨廝守;18.9%的人是和家人或者一個人度過。
■“春晚”不再是“主菜”
今年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對留學生而言,似乎不再那么炙手可熱。54.1%的受訪者并沒有選擇去看“春晚”。在除夕這天,他們選擇哪些過節方式呢?答案依次為:1、給家人和親朋好友拜年;2、美餐一頓;3、和朋友同學聚會;4、收看“春晚”;5、給自己放個假;6、參加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慶祝活動。
■春節紓緩了緊張情緒
中國留學生獨自在海外打拼,每天都要面臨學業、生活、情感、工作的巨大壓力,精神常常不堪重負。值得欣慰的是,54.1%的受訪者表示,乙酉春節自己過得是“愉快的”。59.5%的受訪者甚為欣喜:歡度祖國新年,不僅自己享受到無窮樂趣,更感染了所在國朋友,傳播了中國文化。
■春節消除了孤獨感
海外中國學子平日忙于生計和學業,疏于親朋好友的人際互動。祖國的春節文化,恰似一道神奇的情感紐帶,串挽起他們與祖國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效地消除了他們身在海外產生的心理孤獨感。
統計表明,81.1%的留學生給身邊的朋友、同學和國內的朋友、同學以及導師捎去了新春的問候。而83.8%的人收到了親人的祝福,78.4%的人收到了身邊及國內的朋友、同學、戀人、導師的問候。
■電話拜年成主流
國內拜年的方式如今流行用手機發短信,而海外留學生則較少使用短信這一媒介。在給國內親人拜年時,89.2%的受訪留學生還是選擇用電話——天涯共此時,能夠親耳聆聽父母、親人那慈愛、親切的話音,將是何等地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余裊,女,2000年畢業于武漢市外國語學校,現為德國漢諾威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心理學和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德國漢諾威市中國留學生學生會委員、武漢市社會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