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開幕的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省長羅清泉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預期目標時,報告多處集中著墨武漢發展。
輻射帶動全省,武漢城市圈擔重任
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寫入了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隨后,報告用了近300字的篇幅描述這一目標的預期效果:通過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力爭城市圈經濟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為實現這一目標,今年要加快武漢城市圈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力爭兩年內建成武漢至周邊城市的7條高速出口公路建設。推動武漢與其他8城市在企業改組聯合、產業鏈延伸、產品開發以及技術協作等方面再簽訂一批項目,并抓好實施。
武漢率先全面探索信用管理模式
“無信不立”,信用環境的建設成為與會代表關注的熱點。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進一步強化信用環境建設,武漢是探索建立政府、企事業單位、個人、區域信用管理模式的試點。
武漢有廉價的勞動力、便捷的交通、密集的人才,為什么經濟發展不盡如人意?江漢大學教授甘德安代表分析,缺乏誠信導致的“交易成本高”是讓投資者望而卻步的癥結所在。此次將信用環境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政府的一種積極姿態,而將武漢作為試點,則是我市改善投資環境的一個良好機遇。
重點抓好以武漢為中心的IT、服裝、船舶出口基地
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04年全省外貿出口為33。84億美元。今年,通過“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出口”等舉措,這一數字有望刷新。報告提出,將積極推動出口基地和出口產業群建設,重點抓好以武漢為中心的IT產品、服裝、船舶出口基地。繼續抓好武漢出口加工貿易區建設,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形成外貿、外資、外經的聯動效應。
從事光電子產業的李中秋代表深有感觸地說,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業,可以有效避免目前粗加工出口造成的能源、原材料浪費,解決重“量”輕“質”問題,是提升武漢企業外向度,與國際接軌的一條必然要走的路。
武漢大企業成為行業結構調整“龍頭”
湖北省各項經濟指標大幅上漲,大企業拉動功不可沒。此次,報告將汽車、鋼鐵等9大行業列入結構調整的重點,期望更好地發揮其龍頭作用。其中,武漢各大行業榜上有名:汽車行業,重點支持和服務東汽公司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抓好神龍轎車、東風本田、東風日產等擴建項目;鋼鐵行業,重點支持武鋼在優化產品結構的基礎上,上規模、上水平;石化行業,重點支持武漢石化800萬噸煉油改擴建;電信產業,重點支持長飛、郵科院、武漢NEC等企業發展,逐步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鏈。
作為市計委主任的劉家棟代表認為,報告涵蓋了武漢市的優勢產業,目前我市正積極支持這些有效益、有市場的產業發展壯大,報告的提出,無疑將對我市行業結構的調整起到推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