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曉燕 任浩 良英 忠輝 小燕 劉娜 龍華
盛世盛會,豐年豐景。帶著2004年農業全面豐收的喜悅,懷著對“三農”問題的殷殷關切,出席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圍繞農民增收、糧食增產、結構調整、培植龍頭企業等話題,談打算、話桑麻、思發展,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再創佳績積極建言獻策。
核心:農民增收
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措施:對全省農業稅實行全免;省里安排6.36億元資金直接補貼種糧農民;對46個糧食主產縣的每個鄉鎮安排3萬元資金用于農業科技推廣;轉崗引導性培訓農民工30萬人,技能培訓15萬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50萬人(摘自《政府工作報告》,下同)。
熱議:
鄧新生代表:農業稅全免,讓農民休養生息的目的真正實現了。農民再想靠政策因素和價格因素增收,增長空間有限,最關鍵的還是要天幫忙,人努力,特別是各級政府要強化加快發展、惠農富農的責任,通過政策引導和教育培訓,使更多的農民成長為市場主體;強化講求實效的責任,多辦管長遠、打基礎的事,多做讓群眾受益的事。
王玲代表:從長遠來看,政府應不斷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促進農民增收的良好體制平臺。深入推進鄉鎮配套改革,變以錢養人為以錢養事,提高服務效率;推進科技興農,節約勞動力,使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建設農村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加強農民培訓和職業教育,擴大勞務輸出,發展打工經濟,使農民增收渠道多樣化。
劉予偉委員:有了好政策,還要看到不利因素,如,村級債務化解難問題。目前,全省村級債務過重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業稅全免了,基層干部就可以騰出更多精力來抓村級化債工作了。要通過規范農村財務管理,建立化解村級債務的長效措施。
重點:糧食增產
目標:
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800萬畝左右,力爭糧食總產達到218億公斤措施:抓好優質糧產業工程和高產農田建設,省級籌集5億元資金,支持20個水稻主產縣市建設穩產高產農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質量不降、用途不變。
熱議:
胡運星代表:糧食增產一靠科技,二靠人才。農村急需高素質的科技人才,但現在大學本科生回縣市工作的很少,都擠在大城市。建議有關部門拿出具體措施,鼓勵大學生到縣市到基層到農村施展才干。
高全明代表:如何提高農民潛在的生產力?要夯實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民說現在種的是“學大寨的田”,收的是“天幫忙的糧”;農業科技投入上要下功夫,很多地方面臨科技網絡斷、科技人員走的現狀,“口號農業”多,實際支持少;要在“捆綁扶農”上下功夫,現在是各打各的鼓,各唱各的調,扶貧資金“撒胡椒面”;要在提高農民和農村干部的素質上下功夫,提高干部服務“三農”的質量。
主線:結構調整
目標:力爭新增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標志200個
措施:加快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規劃”;繼續支持和加強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新增200萬畝優質稻、100萬畝專用小麥、100個畜禽養殖小區、150萬畝優質魚生產基地。
熱議:
鄧新生代表:我們面向武漢市場發展3萬畝大棚蔬菜,產品直接進入超市銷售,菜農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板栗、蠶桑、菊花、藥材、黑山羊等產業也漸成氣候,特色越來越明顯。農民從結構調整中得到實惠,嘗到甜頭,自主投入的積極性就高,市場起主要作用,政府主要是加強引導。
曹世佑代表:結構調整要有科學規劃,不過分強調農業種植結構和品種數量的調整,在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上搞“加加減減”,而是注重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需求;不片面認為種糧吃虧,一味調減糧田,而是注重糧食生產能力的長遠發展;注重農產品的優質化發展,對優質產品加強標準化生產和銷售管理,尊重農民的意愿。
著力點:培植壯大龍頭企業
措施: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進一步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聯結,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
熱議:
胡運星代表:湖北還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農字號龍頭企業,要立足自身實際和特色做大做強做響農業知名品牌,對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和產業、農產品深加工及儲運企業,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
舒懷代表:要為龍頭企業提供最好的服務,把幼苗培育成大樹。現在有些地方對待企業不是“栽樹”,而是像“割韭菜”,剛剛露點頭就被掐滅了,這樣的“服務”怎么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呢?
徐圣賢委員: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農業產業化要抓好幾個關鍵環節,如,要注重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和產品,發展龍頭企業;要建設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區域規模經營;要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推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的運行質量,要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