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黃宣傳 通訊員郭晶 黨波濤
元旦前的一個晚上,河南鄭州已有六七年網癮的大學生周陽,由父母護送星夜驅車趕往武漢,參加次日上午由陶宏開教授舉辦的戒網癮講座。
父親周文凱說:“這是最后一站。”原來,周文凱夫妻為兒子戒網癮的事,施展渾身解數,仍無濟于事。他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這位被稱為戒網癮“第一人”的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身上。
講座完畢,陶宏開單獨與周陽談了4個多小時。當晚12時,周文凱一家人返回鄭州。到家后,陶宏開又在電話里和周陽交談了2個小時。放下電話,周陽把電腦線全拔了,第二天重新回到了大學校園。
21歲的周陽,自認為誰也無法改變他,沒想到被陶宏開改變了。
類似周陽,全國已有1000多名上網成癮的青少年,被陶宏開一番苦心說教,神奇般戒掉了網癮。共青團中央授予他全國第一個“網絡文明愛心大使”稱號。1
陶宏開,60歲,現任華中師大特聘教授,美籍歸國學者,曾在美從事近20年中美歷史、文化、教育比較研究,9年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2002年春,他從美國退休回到故鄉武漢,應華中師大之聘,從事素質教育研究,并任管理學院輔導員。
雖是聘任,但陶宏開分文未取學校的工資,全留給學校作獎學金。陶宏開認為,學生素質教育關系一代人的成長,其意義無法估量。他說:“我愿將自己的晚年交給中國的青少年學生。”
去年5月5日,陶宏開揭了一個榜:看到一位絕望母親《誰能幫我救救女兒》的公開信,他坐不住了。中學生曲倩著迷網絡,學習成績從全班第一名滑落到最后一名。當日,陶宏開與曲倩長談9個小時,最后一句“電腦只是工具,不是玩具”,讓曲倩豁然開朗。從此,陶宏開與引導青少年戒除網癮結下不解之緣。“網絡上癮癥”是近年來冒出的醫學新名詞。全國目前上網的未成年人有1500萬。其中到底有多少孩子沉迷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沒有人統計。
半年多來,為挽救上網成癮的青少年,陶宏開到過全國20多個省市,成功挽救了1000多名上網成癮的孩子。在挽救上網成癮孩子的過程中,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來,今年的挽救行動已安排到5月。
陶宏開每到一處,便刮起一股“陶旋風”。全國各地很多家長帶著孩子追隨其后,希望他能幫助自己的孩子戒除網癮。
2元月4日,鐘祥市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成了陶宏開現場輔導的對象。據這位母親介紹,她和丈夫離異,孩子跟著自己生活。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孩子就迷戀上網玩網絡游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恨鐵不成鋼的她每次都用打罵的方式發泄心中的怒氣。為了不讓兒子進網吧,她甚至和網吧老板動過粗。但兒子依舊我行我素。
聽了這位母親的講述,陶宏開直言不諱地指出,母親的做法是錯誤的,建議她向兒子承認錯誤。這一做法贏得了孩子的贊同和信任。陶宏開借機與孩子進行溝通。在他循循善誘的引導下,孩子意識到自己不該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該讓母親傷心流淚,決定不再玩游戲了。孩子的母親表示,自己平時關心教育孩子的方式欠妥,今后一定改正。看著母子臉上露出的笑容,陶宏開感到高興和欣慰。
在陶宏開看來,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正確的教育方法。
陶宏開說:“這一代的孩子,是兩代人之間差別最大的一代。家長希望用從自己父輩那里傳承下來的教育方法對待這一代,這個差距就很大了,所以導致很多矛盾的產生,相互不理解。
為什么孩子為了玩游戲,連父母都不要了呢?問題就出在父母身上。陶宏開說:“上網成癮的孩子很多出自單親家庭或‘4-2-1’家庭,上輩特別溺愛孩子。這些家長習慣用金錢、電腦等物質刺激孩子進步,卻很少直接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對孩子進行教育。”
“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改變的!”這是陶宏開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說,孩子要覺醒,父母首先要覺醒,即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認為,家長要有“陽光心態”。每次活動,陶宏開都花很長時間做現場輔導。他說無論多累,他都不會停止做個案,要讓家長親眼看到這些所謂的“壞孩子”是真的可以改變的。
一位家長來信說:“我在您‘人是可以改變的’鼓舞下,試著用‘陽光心態’面對現實,女兒的對立情緒果然改變,現在和我說話了,我們可以談學習談理想了。”
3由于有些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健康不科學,學校應試教育把孩子排斥在正常學習之外,以及社會不健康文化的影響,導致大量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往往一上網就很容易成癮。陶宏開說,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根本方法就是改革應試教育,真正推進拓展科學的素質教育,從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這樣,就可以提高人們的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網絡成癮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許多孩子并不喜歡上網,但沒人管,沒事做,沒理想,沒方向,只好上網打發時間。”陶宏開注意到上網成癮的環境誘因,去年9月在武漢市發起了“陽光社區計劃”。10月,他在武漢市6所大中小學校園開始實施“陽光校園計劃”,探索針對大學生的“網癮勸誡”模式。據調查,約有15%的大學生有上網成癮傾向。
陶宏開給大學生找事兒做,提高他們“一張嘴、一支筆和一門外語”的能力。他讓大學生自己管自己。如果有鋼琴,陶宏開會邊彈邊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學費》:“母親的手啊顫巍巍,眼里閃爍著深情的淚:‘孩子啊,快快拿去吧,這是你需要的學費’……他們三百六十五天的風風雨雨,他們三百六十五天的汗汗水水,他們辛勤勞累,他們日日夜夜,他們月月年年,他們傾情付出,無怨無悔。”歌詞字字真情,辛勤勞作的父母形象使很多上網成癮的大學生淚流滿面,走出了上網的誤區。陶宏開說,能力訓練和親情互動,可以把大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真實生活中來。
陶宏開做一對一輔導,做電話咨詢,越來越多的孩子向他走來。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上網誤區,他開始作報告作演講,培訓家長,培訓志愿者,發動社區,發起“挽救上網成癮者行動”。目前,一大批經他培訓的志愿者活躍在各地。
為拯救網癮青少年,陶宏開的腳步停不下來。半年多的親身實踐讓他深切感受到,僅僅依靠個人力量,包括志愿者在內,來挽救成千上萬執迷上網的孩子,顯得勢單力薄,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他說,我并非“金手指”,摸摸孩子的頭就能把孩子從網上拯救出來,也沒有什么“靈丹妙藥”,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從家庭入手,并倡議社會各界都行動起來,為了明天的希望,共同關注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