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曾遺榮 謝慧敏 楊偉鳴
有過震驚,有過困惑,有過焦灼,有過感悟……
感受差距的十年,是中部反思的十年。一次次觀念的碰撞,一次次思想的飛躍。反思,讓中部走向成熟。
中部到底在哪里
“不東不西,不是東西。”總以為,這個俏皮的玩笑是湖北人的“專利”。
其實不!一樣的感同身受,中部各省連自嘲的用語也高度一致。從長沙到南昌,從鄭州到太原,人們一說到經濟版圖,“不東不西”便脫口而出。
盡管“不東不西”,畢竟不甘心于“不是東西”。于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湖南向珠三角靠攏,安徽與長三角攀親,江西全面對接長珠閩,山西則和環渤海灣套近乎。剩下河南與湖北,真有點“找不著北”。“不東不西”,難道就真的“不是東西”?湖南省貿促會副會長王玉立不這樣看。
今年11月中旬,湖南曾上演一部對接歐盟的大戲。80多家歐盟企業的代表,與湖南120家中小企業,在長沙舉行了931場商業談判。
地處內陸的湖南企業,用什么方式與遠隔重洋的歐洲企業對接呢?據王玉立介紹,湖南貿促會與代表歐盟的中介組織商議之后,雙方開通網站,兩地有合作意向的企業通過網上“聊天”,“千里姻緣”便“一線牽”了。
說簡單,的確簡單得可以,但這簡單的動作卻發端于一個認識的飛躍。地處中部,不沿海,不靠邊,在對外開放的格局中,我們常常下意識地把自己的位置往后挪,心甘情愿地當“第二梯隊”。殊不知,在全球化的經濟平臺上,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沿海與內地已是“排名不分先后”。
王玉立說,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大提高,水陸空立體交通優勢已經形成,外商進入已無障礙;而且,中部地區市場輻射半徑大,資源優勢明顯,綜合營運成本較低。因此,中部地區完全有能力躍上開放前沿。一車生豬與一車純凈水的交換
一車活蹦亂跳的生豬,運到廣東,換回一車純凈水,還賠了運輸費。
在湖南岳陽,人們說起這個故事,心里充滿苦澀。
的確,這是一筆不成比例的交易。一車生豬,從小豬崽一天天養大,花費了多少農婦的早早晚晚的時間。一車純凈水,從灌裝線上走下,也許只是眨眼的工夫。
然而,市場不會特別地憐憫弱者。當你用農業文明成果去交換工業文明成果,用小農經濟的產物去交換現代工業經濟的產物,得到的,自然是一個充滿苦澀味的比值。
中部與東部時常進行的交換,恰恰是放大了的“生豬”與“純凈水”的交換。
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一位經濟學博士,曾給記者算過這樣一筆賬:一噸原煤,價格150元,一噸洗精煤則高達600元,變成焦炭和化工產品,產值就要達到2000元以上。山西,目前拿的是產業鏈條起始階段的150元,后面長長的附加值都進了別人的腰包。
來自湖北磷化工行業的一份報告說,長期以來,湖北磷礦資源開發以銷售原礦為主,每年銷往江蘇和山東等地的磷礦石達500多萬噸,占全省年開采總量的60%以上。參照湖北興發集團的經營水平,全省一年共減少銷售收入約71億元,減少稅收8億多元。
在日復一日的“生豬”與“純凈水”的交易中,中部人不得不問:附加值哪里去了?
我們生產初級產品,人家生產終端產品;我們搞粗加工,人家搞精加工;我們賣資源,人家辦產業。長期處在當“下手”的位置上,緊巴巴地賺一點出苦力的錢,而把成幾何數倍增長的高附加值給了別人,反過來,我們的市場成了人家的賣場。這種局面不改變,中部談何崛起?
拉長產業鏈,把附加值拿回來。中部,終于在苦澀中警醒。
山西由煤到電、由電到鋁、由鋁到鋁制品加工,延伸的工業鏈條不斷催生和提取著煤的附加值。
湖北著手整合磷礦資源,把更多的原礦送上精細化工的生產線。
永遠地做打工仔嗎
打工經濟在中部許多地區如火如荼之時,有人提出了警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張中華近日撰文指出:目前,沿海地區從內陸地區主要是中部地區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這對于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東部沿海地區支付給這部分勞動力的工資普遍較低,而輸出地通常則要承擔打工族的社會成本,如子女的義務教育、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與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支出。東部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但打工族至今大多沒有納入受益的范圍。
這使記者想起在湖北農村經常見到的情景:一排排的農舍,一把把的鐵鎖緊鎖著;一家家小院衰草叢生,久無人跡;咿呀學語的孩子牽著老祖母的手,眼瞅著村口的大路;田間地頭,只見老人和婦女的身影……
人呢?這個村子里最具生氣與活力的人們呢?南方打工去了。
不可否認,打工經濟,讓許多農民找到了新的出路,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了新的途徑。但是,我們可曾想過,在打工經濟興起之時,中部的許多農村被“空殼化”了,許多地方的農村經濟被“空殼化”了。當一年一度的民工潮就要來臨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那一雙雙疲憊的眼神中隱含著何等的焦慮;當一個個“留守孩子”無人照應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他們幼小的心靈承受著何等的寂寞;當一座座鄉村被“掏空”時,我們可曾想過,農村的全面小康離得還有多遠。
中部,是農民工最大的輸出地。中部的農民,用自己最好的年華,支撐起了東部的新興產業,滋養著東部的一座座城市。他們自己的家鄉,依然那么冷落;家鄉的那片黃土,依然那么貧瘠。而當他們拖著衰老的身子回鄉,后半生的生計,仍靠家鄉的這一片黃土。
我們,該永遠地做打工仔嗎?
難道就差10萬元
在不久前召開的深圳高交會上,武漢大學教授、兩院院士李德仁講述了一段科技成果轉化背后的故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6年前,武漢大學應深圳市邀請,在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建立研究所。兩年前,李德仁院士在這里建起該園區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德仁手中,有兩項科技成果:一是三維數碼城市技術,二是空間信息與移動通訊集成技術。這些都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將這兩項技術結合,應用在汽車上,駕駛員可以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準確方位,并能選擇最佳路線到達目的地。
現在,這兩項技術已經成功轉化。然而,值得回味的,是這兩項技術轉化背后的故事。
李德仁介紹,兩年前,因為缺乏啟動資金,這兩項在全國領先的技術一直待字閨中。他說,當時如果有啟動資金幫一把,武漢完全有可能建成國內最大的全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但當時多難啊,跑省里、市里和學校,區區10萬元啟動資金卻怎么也落實不了。
深圳市得知后,非常看好這兩項科技成果的市場前景。該市科技局大力支持,除解決相關配套的科研經費外,還一次性給予5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高交會期間,看到這兩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深圳市政府再次獎勵10萬元。
這就是武漢與深圳的差距;這就是中部與東部的差距。不過,記者要問的是,差就差在這10萬元上嗎?
在長沙,記者聽華菱集團董事長李效偉講過一段在武漢的經歷。他在武漢一家有名的四星級賓館住過,賓館承諾,客人再次入住可享受打折優惠。但當他第二次走進這家賓館,在電腦中調出了他曾經入住的記錄,服務員卻提出了另一個“前提”:必須持有武漢市戶口。
“能否享受這份優惠其實是很小的事,關鍵是,武漢把外地人當人了嗎?”李效偉質問。
我們曾為中部的“孔雀東南飛”而一次又一次惋惜,曾為“墻內開花墻外香”一次又一次自省,曾為發展環境不佳一次又一次感嘆。但是,我們更多地只是看到了中部與東部外在的差距和平面的差距,其實,這是一種立體的差距,一種系統的差距,一種社會運行狀態的差距,一種地域性“生命形態”的差距。
定下心,穩住神,扎扎實實地從基礎抓起,全面地創新我們的發展環境,中部的希望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