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人們不僅僅滿足于病人的完全緩解,而致力于最終使病人長期無病存活乃至痊愈的研究,目前白血病的治療方法有化療、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髓移植、生物調節劑治療、基因治療等方面。
一、化療
化療一般分為誘導緩解治療(白血病初治為達CR所進行的化療);鞏固治療(CR后采用類似誘導治療方案所進行的化療);維持治療(是指用比誘導化療強度更弱,而且骨髓抑制較輕的化療);強化治療(是指比誘導治療方案更強的方案進行的化療)分早期強化和晚期強化。
化療的重要原則是早期、足量、聯合、個體化治療。化療劑量和強度的增加是白血病人CR率和長期存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白血病人CR時骨髓形態學分類白血病細胞雖然<5%,但機體內的白血病細胞總數仍可高達106-9,如不盡早進行CR后的早期強化,白血病細胞會很快增殖、生長、導致復發并產生耐藥性,故白血病人應盡早進行足量有效的CR后治療。
80年代以來白血病的化療多采取聯合化療、聯合化療注重細胞周期和序貫用藥,一般選擇作用于不同細胞周期,并可相互促進、加強殺滅白血病細胞能力但毒付作用不同或能互相減輕毒副作用及相對選擇性殺滅白血病細胞的多種藥物聯合化療。
白血病化療的個體化原則是白血病治療研究的需要發展,其原則強調四個方面①對不同的白血病類型應選擇不同的化療方案,對ALL應選擇和AML不同的藥物、劑量、療程。②對具有不同預后因素的白血病個體其治療方案應有所側重和不同,如對T-ALL和B-ALL除常規方案治療外,加用CTX或MTX及Ara-C可明顯改善其CR率和生存期。③病人化療前的健康狀況亦是化療個體化要考慮的問題。對肝腎心臟功能不全者化療藥物應減量。④嚴密觀察化療中病人的血象骨髓像變化、區別不同情況及時增加或減少化療劑量。
白血病化療失敗的原因:化療失敗主要是化療期內因感染和出血引起早期死亡,或白血病細胞耐藥而無效果。一般失敗有以下幾種情況:①白血病細胞完全耐藥,表現為化療后骨髓增生抑制但白血病細胞不減少;②白血病細胞部分耐藥,表現為化療后白血病細胞部分減少,但不理想而隨之白血病細胞又再增生;③骨髓增生不良,化療后四周骨髓造血未恢復;④骨髓增生不良并在四周內死亡;⑤化療中因出血、感染等不能控制早期死亡;⑥化療后CR但髓外白血病存在。尚有少數病人,化療后白血病細胞迅速減少,骨髓、血象亦迅速抑制,但不久白血病細胞及WBC再度快速倍增,病情迅速惡化,此類病人處理困難、預后差、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二、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取長補短,中醫中藥能彌補西醫化療不分敵我一味殺的不足,又能解決對化療藥耐藥的問題,同時一些低增生性白血病,本來白血胞、血小板很低,經不住強力的化療藥,可用中醫中藥來治療,既避免了西藥的毒副作用,又能緩解病情,中西醫結合治療有以下形式。
1.單純中醫中藥治療,適用于低增生性的白血病,不能耐受化療,可用中藥。再是患病之初始終未用化療藥,尚未產生耐藥性者,可用中醫中藥,中醫藥治療適于幼稚細胞不是很高的患者。堅持每日服藥,經過一段時間(一般在3-4個月)可達到CR。我院治療本病,提出"細胞逆轉法"治療白血病的新方法,"細胞逆轉"雷同于西醫的誘導分化。其內容是以祛瘀,清血、扶正、解毒一系列藥物組合,有效地控制白血病細胞的增長,逐漸使之轉化分解,同時殺死部分白血病細胞,再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提高人體新陳代謝、使毒素排出體外。通過如上對人體整體調節和針對性、綜合性作用,達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傳統中醫給我們治療白血病帶來了曙光。我們在此方面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尋找更安全有效治療白血病的方法。
2.中西藥結合,即化療期后配合扶正中藥。以升提白細胞、血小板、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及抗感染。止血的功能,在化療緩解期仍可使用中醫藥,一是促進人體的恢復,二是鞏固化療的效果,延緩下一次化療時間。
三、生物調節劑治療
隨著免疫學和基因技術的發展生物調節劑治療已被用于臨床,其中白介素Ⅱ、多種造血刺激因子如GM-CSF、G-CSF、M-GCSF紅細胞生成素,腫痛壞死因子,干擾素等,經臨床驗證,白介素Ⅱ,LAK細胞等對白血病有一定療效,G-CSF、GM-CSF等用于化療后骨髓抑制病人,可明顯縮短骨髓和血象的抑制,加速緩解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四、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就是向靶細胞(組織)導入外源基因,以糾正補償或抑制某些異常或缺陷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治療方式可分成四類:①基因補償:把有正常功能基因轉入靶細胞以補償缺失或失活。②基因糾正:消除原藥異常基因,以外源基因取代之。③基因代償:外源正常基因表達水平超過原藥的異常基因表達水平。④反義技術:用人工合成或生物體合成的特定互補的DNA或RNA片段或其化學修飾產物抑制或封閉異常或缺失的基因表達。
基因治療白血病作為一個新的方法正逐步從理論研究向臨床試驗過渡,在美國已通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目前基因治療主要是應用反義寡核基酸封閉原癌基因的研究。反義技術因不需改變基因結構能對目的基本及其產物進行治療。故是基因治療方法中最簡單明了的手段。CML是目前應用反義核酸技術研究最多的白血病,通過現有技術的改進,使用遞轉殺病毒公導包括BCR/ABL融合基因在內的多種反義DNA/RNA和輔助基因系統,有望不久CML基因治療取得突破。
五、骨髓移植(BMT)
1.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對病人進行超大劑量放療,化療預處理后,將健康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植入病人體內,使其造血及免疫功能獲得重建的治療方法。
采用骨髓治療疾病始于1891年Brown-Sequard給病人口服骨髓治療貧血,1939年Osgood首次靜脈輸注骨髓,1951年Lorenz等首次成功進行了骨髓移植試驗,20世紀70年代來內HLA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移植、免疫學等基礎醫學研究的深入,使BMT的臨床應用得到了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一批BTM中心。我國的BMT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來我國異基因BMT病例已達300多例,療效也基本達到了國際同等水平。
Allo-BMT治療白血病的長期無病生存率達約在50%左右。據1993年國際BMT登記處統計結果,BMT治療白血病五年生存率為:急淋(ALL)第一次完全緩解期(CR1)為50%左右,ALL第二次完全緩解期(CR2)或第二次以上完全緩解期為32左右,ALL復發其為18%左右,急性髓性白血病(AML)CR1為52%左右。CR2或>CR2為35%左右,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為45%左右,加速期為36%左右,急變期6%左右,可見白血病人化療CR后應盡早進行BMT治療。
BMT治療風險在哪里,主要有兩點:一是BMT中存在許多移植相關并發癥,二是BMT后仍有白血病復發問題:主要的移植相關并發癥有:肝靜脈閉塞病,其發病率為25%,死亡率為80%,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10%-80%。BMT后白血病復發率大約為15%-30%。
Allo-BMT的步驟:
1)選擇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完全相合的供者,選擇順序是同胞間HLA基因型相合,其次是HLA表型相合的家庭成員,再次則是一個HLA位點不合的家庭成員或HLA表型相合的無關供者,最后是選擇一個HLA位點不合的無關供者或家庭成員中二個或三個HLA位點不相合者。
2)受者的準備,應核實和確定白血病的診斷和分型,一般年齡應限制在45-50歲以下,重要臟器的功能基本正常,要清除體內多種感染灶,進行全面體驗和必要的化驗,輔助檢查一般十幾項。受者提前一周住進無菌層流病房。
3)進行組織相容性抗原與基因配型。
4)BMT預處理應達到三個月的,一是摧毀受者體內原有的造血細胞,給植入的造血干細胞準備植入生長的空間。二是抑制受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和功能,利于骨髓的植活。三是大量清除和殺滅受者體內的白血病細胞。
5)骨髓的采集、處理和輸注:在輸注骨髓的當天在手術室內無菌條件下采集供者骨髓,經過過濾后盡快經靜脈輸注給受者,避免造血干細胞損失。對ABO血型不合者的骨髓要進行處理后才能輸注。
6)BMT過程中經常必需的營養和支持治療。
7)早期防治BMT并發癥,排除消化道毒性反應,控制多種感染,出血及其他主要并發癥。
8)防治BMT晚期并發癥,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9)BMT造血重建和植入證據,BMT后病人要經歷原有的造血系統衰竭和新植入骨髓的造血重建的過程,BMT后網織紅細胞的逐漸增高被視為骨髓植入的一個較早出現的指標。外周血象恢復正常,一般需3-6個月。另外紅細胞抗原、白細胞抗原的檢測細胞遺傳學的分析等可直接證明BMT植入是否成功。
10)BMT后白血病的復發,一般的說年齡大者復發率高,非第一次完全緩解和CML非慢性期者復發率高,BMT預處理中TBI(全身照射)劑量偏小者復發率高,其復發大多數為(95%)受者型復發。復發原因主要是BMT時白血病細胞清除不徹底,即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較多和BMT后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不強有關。
2.自體干細胞移植和臍血造血干細胞移植
所謂"自體干細胞移植"是指在大劑量放化療前采集自體造血干細胞,使之免受大劑量放化療之損傷,并在大劑量放化療后回輸,自體造血干細胞可來源于骨髓,亦可采集于患者外周血。自體干細胞移植由于無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合并癥,可用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其步驟是將造血干細胞采集后,在零上和零下溫度保存,然后解凍回輸,移植前首先需要進行自體干細胞的純化和殘留白細胞的凈化。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放化療預處理,移植后要予控制感染、出血等支持治療,自體干細胞移植效果優于常規化療,有報告認為是急性白血病CR后有效的鞏固治療措施之一,其缺點是復發率高,對于其存活時間及原因尚無統一說法。
臍血造血干細胞移植,1988年進行了世界第1例,以后投入此項研究的學者很多。與BMT相比,臍血移植植入時間略錯后,二是HLA配型在1-2個位點不合時移植后嚴重GVHD發病率較低,三是造血因子對植入應響不大,四是由于臍血細胞數有限,受限體重不要過大(<40kg)目前臍血造血細胞庫已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來,我國開展例數尚少,結論有待于評價,但作為一項研究,仍充滿著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