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曾遺榮 謝慧敏 楊偉鳴
武昌火車站。湖北日報記者楊平攝
以武漢為圓心,以1200公里為半徑,北京、天津、上海、香港、重慶、西安圍成一圈。
以武漢為圓心,以100公里為半徑,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圍成一圈。
這兩個圓圈,共同推進著共和國的新戰略———中部崛起。
讓我們把眼光投向這個小圓:1+8。
道路的對接背后,是思路的對接、觀念的對接
前幾年常在省內出差的人,大多對城際間的斷頭路印象深刻。“一看到‘武漢歡迎您再來’的牌子,就知道好路走到頭了,你就等著在‘搓板路’上‘享受’免費按摩吧。”省發改委車隊駕齡40余年的謝師傅笑言。那時,乘車人都搶著坐前排,怕在后排顛得流眼淚。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誰都懂,許多地方都把修路當成振興地方經濟的第一抓手。可是長期以來,大家各修門前路,超過邊界一米也不多修,畢竟“花的都是自己的財政收入”。于是,城與城之間,總有一段“爹不親娘不愛”的斷頭路,被車輛和行人視為畏途。
“現在不一樣了,從武漢到城市圈內各縣市、各縣市之間都是一馬平川的水泥路、柏油路。”謝師傅說。
據省交通廳報告,目前,從“1”到“8”之間的斷頭路已基本消失。
武漢市為解決出城、入城的“腸梗阻”現象,投巨資打通13條出口路,籌資91.1億元再建7條出口高速路。
這7條出口通道都將于今年內開工,與京珠、滬蓉、武漢繞城高速公路及城區主干道實現連接互通,建設總里程207.6公里。通車后,武漢至洪湖、孝感、紅安、仙桃、鄂州、麻城、咸寧、漢川等周邊城市,均可實現1小時通達。
從斷頭路到高速路,由人為阻隔到主動對接,武漢城市圈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道路的對接背后,是思路的對接、觀念的對接。以前,武漢與周邊各市高層往來較少,偶爾見面也是“默默觀察”、“暗暗較量”。現在,大家有了“自家人”的感覺,互訪明顯增多。
去年,武漢黨政代表團赴黃岡、天門、潛江等市考察。今年上半年,孝感、鄂州、仙桃、潛江等市的考察團也來到了武漢。城市圈內還建立了由9市分管書記、市長和秘書長等組成的工作網絡,定期商討發展大計。
推倒阻隔經濟發展的“籬笆墻”,打造運行速度最快、行政成本最低的發展通道。“1+8”得出的是一個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的新平臺。
是不是“后花園”并不重要,可貴的是各地自覺靠攏“圓心”、接受輻射的意識
今年發生的幾件事,讓武漢中百倉儲超市公司總經理程軍驚喜不已。
6月份,為對抗洋超市,實現特色化經營,中百倉儲公司對外宣布:歡迎荊楚各地的優質農副產品進場銷售,并實行零門檻,免收入場費。
消息傳出不到一周,位于漢口古田二路的中百倉儲總部迎來一群“不速之客”。由副市長曾昭榮帶隊的孝感市政府推薦團,帶來了該市100個農副產品生產、銷售大戶的資料,供中百挑選。
半個月之后,30多個品種、價值1000萬元的孝感市特色農副產品,出現在中百倉儲超市20多家連鎖大賣場的貨架上。
曾昭榮告訴記者,城市圈建設啟動以來,各市紛紛重新定位,尋找自己在圈內的坐標。孝感離武漢近,農產品豐富,提出了加快農業產業化,將孝感發展成武漢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的戰略目標。除了孝感,來自黃石、潛江市政府的兩份傳真也送到了程軍手上。兩市列出了各自特色農產品清單,請中百派人考察。
一個商家的經營活動何以引來3地政府如此關注,程軍說:“他們瞄準的是武漢這個大平臺。”
中商集團一位負責人對此也有同感。以前中商到各地開分店,阻力很大,不時有人找碴子,甚至砸場子。現在不同,許多縣市騰出最好的黃金地段,請他們去開店。
這位負責人稱,這些地方看中的,不僅是武漢商企“貨在當地找,人在當地招,稅在當地繳”的帶動作用,更主要的是謀求互動效應。古有“貨到漢口活”的說法,至今武漢仍是全國的商貿、物流中心,他們希望通過武漢商企將他們的地產品帶入全國市場、全球市場。
武漢城市圈建設啟動后,周邊城市與中心城市武漢的互動動作越來越頻繁。
最近,漢川市調整開放戰略,將招商引資重點從東南沿海轉向武漢。他們認為,武漢遲早會成為中部地區的信息、資金、技術高地,與漢川又地緣相接,從武漢招商引資成本更低。
“后花園”之爭也很有意思。無論新洲、黃陂,還是咸寧、孝感,你都可以看到“爭當武漢后花園”的那份沖動。其實,是不是“后花園”并不重要,可貴的是各地自覺靠攏“圓心”、接受輻射的意識。
龍頭高揚,才能帶動龍身和龍尾
1+8,顯然,這個“1”居于核心地位。近年出現的“總部現象”,顯示出武漢強大的經濟集聚能力。
2002年,國內汽車生產巨頭———東風集團,總部整體遷至武漢;
緊接著,全國最大的水電施工企業“葛洲壩”,決定總部遷漢;肯德基、麥當勞、中鐵十一局、潛江制藥等國內外行業領頭企業,也紛紛將區域總部或總部設在武漢。
有人擔憂,武漢在湖北“一城獨大”,與周邊城市落差明顯,會不會成為城際融合的障礙。
省委書記俞正聲指出,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要壓制武漢發展,相反還要全力支持武漢發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武漢的龍頭作用,帶動周邊和湖北的整體發展。
當然,城市圈的核心,不僅要能“聚”,而且要能“散”,將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輻射到周邊城市,形成密切配套、上下延伸的產業鏈條。
放眼“1+8”范圍內,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依托,武漢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對接正在多個層面展開。
煙草行業,武煙集團已在孝感、咸寧、黃岡乃至全省范圍內實行兼并重組,全省卷煙產能分散、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鋼鐵行業,武鋼與鄂鋼聯手,并在大冶和黃石陸續建成大型球團礦生產基地;武漢遠鵬房地產公司在黃石興建彩板和鍍鋅板項目。
紡織行業,武漢一棉集團在沙洋興建企業;紅人集團在孝感投資8000萬元建設服裝出口加工基地。
生物醫藥行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校辦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春天藥業等民營企業,相繼進入鄂州葛店經濟開發區。“1+8”的“=”后面,是一條條充滿活力,蓄勢待發的產業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