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熊家余 楊偉鳴 謝慧敏 曾遺榮
![](../images/200411/hb-20041114a1-2.jpg)
肥沃的農田 湖北日報記者周立新 楊平攝
秋色愈來愈濃。富饒的江漢平原,以它甘甜的乳汁,奉獻出又一個豐收的年景。在暮靄的輕撫中,一垅一垅的稻茬,漸漸地沉入了恬靜的夢鄉。
收獲的不僅是莊稼
今年,又一個少有的好年景。10月9日至10日,副省長韓忠學、省糧食局局長沈昌發一行來到應城、漢川檢查中晚稻收購工作。沒想到,往常愛“訴苦”的農民,今年卻一個勁地向他報喜。
應城王家井糧庫,前來售糧的農用車絡繹不絕。韓忠學笑吟吟地問巡檢鎮農民金清源:“老哥,你今年賣糧情況咋樣啊?”
忙著卸糧的金清源抹了把汗說:“今年國家政策好。中稻100公斤賣148元,一畝田除去100元成本,可凈賺700元,比去年多400元。像這樣,明年我還要多種糧。”
韓忠學一聽,高興地笑了:“好啊,我贊成你明年多種!”
漢川市南河糧食購銷公司副主任李新平對韓忠學說:“為方便農民賣糧,許多糧食購銷企業的職工到農民家里,當場收購當場付現金。今年收購量比去年增長了80%。”
在漢川劉隔糧食購銷公司,韓忠學仔細翻閱購糧發票。看到普通中稻100公斤賣148元,幾種優質稻100公斤賣152元至160元,連說:“這好!這好!”
農民的辛勞換來了好年景;好年景給農民帶來了好心情。
10月28日,在鐘祥市長壽鎮的一片原野上,記者看到搭在田邊的一間小棚屋。這就是種糧大戶姜正才的“家”。整整7個多月,他白天勞作在田間,晚上就住在小棚里。自家院落里的柑橘熟透了,也沒顧上采摘。他告訴記者,自己一家人種了129畝地,賣完中稻,一算賬,今年收稻谷5.5萬公斤,小麥1萬公斤,油菜籽3750公斤,純收入過8萬元。他坦率地說:“有這個賺頭,咱再苦再累也值得呀!”
鐘祥市委副書記陳秀生說,今年該市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15.6萬畝,增加產量10萬噸,農民人均從糧食上可實現增收369.74元。
深秋時節,荊楚農民的臉上,堆滿了豐收的喜悅。好形勢從哪里來?省委副書記鄧道坤說了九個字:政策好,人勤奮,天幫忙。
多了少了少了多
咸寧市咸安區官埠鎮,一位叫鄧世福的老農民,保存著20多年來土地變遷的“檔案”,看后令人感慨。
1983年,第一次分田到戶,鄧世福一家分了24.5畝田。發黃的《合同書》上記載著:“戶主鄧世福,全家人口9個,男女勞動力2個。”
鄧世福說,當時實行聯產計酬,農民積極性很高。他一天到晚泡在田里,連午飯也在田頭吃。
到1998年,一度給農民帶來巨大歡樂的土地,卻成了農民心頭的一塊傷疤。
鄧世福翻出1999年的記錄:農業稅(公糧)583元,特產稅84.2元,豬頭稅22.8元,江堤歲修8.6元,普九集資69.7元,共同生產費23.4元,公積金33.7元,公備金33.6元,行管費41.9元,鄉村辦校49.8元,計劃生育5.5元,民兵訓練4.1元,烈軍屬款11元,鄉村公路6.6元。
稅收項目多達14項,每年要交979.9元。當時鄧世福家里只有9畝多耕地,每畝田要交納100元左右的費用。
鄧世福回憶,當時每50公斤稻谷,只能賣五六十元,以畝產500公斤計算,扣除種田成本和繳納稅費,種一畝田,只有一百元純收入,遇到不好年景,種田甚至要倒貼錢。
這種情況下,農民都圍著村干部,要求退田。鄧世福也是絞盡腦汁,將自己的田退了一半。
從獲得土地的欣喜到土地變成“雞肋”的苦楚,從對豐收的期盼到豐收而不能增收的無奈,全省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有過與鄧世福類似的遭遇。
谷賤傷農。糧食豐收,迎來的卻是“賣糧難”的窘境;農民一年心血汗水的結晶,反倒傷透了農民的心。在天賜湖北的江漢平原上,糧食生產出現了不和諧的“變奏”:多了砍,少了喊,多了少了少了多。
于是,大量的農田被拋荒。自古以來,“湖廣熟,天下足”。到了2003年,作為產糧大省的湖北,成了糧食調入省。
從四個第一掂“農”字分量
今年新春伊始,省委省政府“四個第一”的舉動,如蘊含希望的縷縷春風,吹進廣大農民的心田。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俞正聲,省長羅清泉到農業廳現場辦公;第一個省委常委會,集中研究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意見》,作為省委一號文件下發;全省第一次經濟方面的工作會議是農村工作會議。
從“四個第一”,人們足可掂出“農”字在省委省政府領導心中的分量。破解“三農”難題,被擺到了黨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省委省政府確定,今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力爭5%,糧食總產量增加到210億公斤。
為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省委一號文件確定了糧食直補5個億、高標準農田建設集中資金5個億、支持產業化經營的板塊建設和龍頭企業1個億、防治禽流感1350萬元等一系列由“真金白銀”構成的農業農村投入政策。這在我省歷史上是少有的。
俞正聲強調,作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湖北應為全國糧食生產作貢獻。
東部在開發開放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大片耕地。中部如果再削減耕地,13億中國人吃什么?
湖北人胸有大局。
喜悅中的隱憂
金秋時節,好消息接踵而來。10月15日,省糧食局匯總全省購糧價格顯示:今年的糧價是4年來最高的一年。早中晚稻100公斤均價為151.1元,比前3年平均價格高出54.67元。
省糧食局還算了一筆“保守賬”:全省糧食商品量75億公斤。刨去運輸、損耗等費用,每公斤最少比去年多賣0.40元。全省農民增收30億元已成定局。
17日,省統計局通報:1月至9月,全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806.4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6.15元,增長22.9%。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16.6個百分點,為1997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首次超過9.5%的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其中種田收入增長額占農民新增現金收入的76.5%。
11月11日,省農業廳通報:據農業部門基層匯總,今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預計5689.9萬畝,比上年擴大330.8萬畝;總產225.47億公斤以上,比去年增產33.37億公斤,增幅達17.4%。
增產和增收的目標雙雙實現。然而,喜悅之中,人們的隱憂仍在。在鐘祥,市委副書記陳秀生不止一次地對記者說:今年政策好,明年會不會有變化呢?今年天幫忙,明年老天如果不幫忙呢?今年糧價高,明年會不會走低呢?
糧食主產區,會不會重走“背著包袱抓糧食、糧食增產背包袱”的老路呢?許多縣市和鄉鎮的領導心里也在嘀咕。
畢竟,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還有,農田基本建設欠賬很重,靠誰來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很低,靠誰來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條件相對落后,靠誰來改變?農民期盼著。
相關專題:聚焦中部話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