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周芳 實習生黃育文
歷史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大舞臺。早在1987年,湖北就提出了“要在中部地區崛起”的口號。可十多年過去了,湖北與東南沿海地區的差距迅速拉大,領先周邊省市的優勢卻在不斷縮小。
進入新世紀,湖南提出了工業化戰略,江西要“在中部崛起”,河南喊出了“中部崛起看河南”,山西實施了“突圍戰略”,安徽則以農村稅費改革為契機、激發農業的體制優勢。
面對中部各省強勁的發展勢頭,背負蒼茫歷史巨影的湖北人苦苦地、久久地涌動著崛起的夢想和渴望。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讓湖北人重拾信心。
“面臨新的歷史機遇,湖北有能力、有條件發展得更好。”省社科院副院長、博導陳文科堅信。
城市崛起,構筑武漢城市圈
21世紀是“城市世紀”,圍繞中心大城市建設城市圈是國際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大趨勢。
武漢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伍新木說,武漢不僅是湖北的武漢,也是華中地區的武漢,長江中游地區的武漢,中國的武漢。
掂量武漢的分量,人們有理由憧憬她美好的前景:作為中部地區的特大城市,武漢歷史上就是區域經濟中心,具有突出的區位、市場、資源、科教優勢,也有著雄厚的產業基礎,是東西部地區資源、信息、技術等交流和交換的樞紐。“把武漢作為內陸特大城市的優勢和周邊中小城市密集的優勢緊密結合,武漢城市圈將成為中部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伍新木說。
面對珠三角、環渤海灣、長三角經濟圈的迅猛發展態勢,警醒的武漢已開始行動。近日,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工作會議。
近期將重點建設以武漢為核心的“1+8“武漢城市圈,即以武漢為中心,包括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個周邊城市,構筑緊密型經濟聯合體。
中期,武漢城市圈將逐步突破省界,向鄰省的中等城市推進,如江西的九江市、湖南的岳陽市和河南的信陽市,建設以武漢為核心的中部城市經濟圈。
遠期,武漢城市圈將向中部其他大中城市拓展,建設長江中游和中部地區最大、最強、最富活力的城市經濟圈。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中部地區還沒有形成一個有較大規模、較強實力的城市群,沒有一個像上海、廣州、北京那樣的核心增長極和輻射源。建設武漢城市圈,培育中部增長極,這是湖北在中部崛起、中部在全國崛起的戰略抉擇。”伍新木說。
工農業崛起,重構老基地優勢
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人口近6000萬。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和重要農產品基地的湖北,亟待煥發青春。“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國企改革的穩步推進,湖北可以重構工農業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現代魚米鄉,她完全能夠率先在中部地區加快發展。”陳文科說。
撇開傳統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不說,湖北近幾年的發展不乏亮點:
從運輸市場看,湖北擁有華中最大的倉儲物流網絡;從商品市場看,2001年,湖北有各類集貿批發市場4000多個,大型商品交易市場469家,初步形成了在中西部地區有特色、在全國有影響的機電產品、光電子信息產品、服裝和農產品等多個交易中心;從服務平臺看,湖北有國內規模比較大的金融、保險、咨詢產業和正在建設中的高速、寬帶、大容量的信息網絡;從產業特色看,湖北的光電產業、生物醫藥工程、電動汽車、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衛星定位系統的研發水平均列全國前茅;從高新區發展看,在中部國家級高新區總收入排序里,武漢遙遙領先。
2003年,在中國企業100強中,中部五省有3家,湖北占兩家:東風、武鋼;在153個馳名商標中,中部有15個,湖北擁有4個:紅桃K、健民、東風、美爾雅;在中部地區的6個名牌產品中,絲寶、黃石東貝電器、湖北邁亞股份、湖北雙環科技占據4席。
“分析現有經濟實力和綜合優勢,憑借龍頭企業、龍頭城市的帶動,湖北有能力領頭打造支撐中部發展的特色產業群。湖北今后幾年的發展理應抓住政策機遇和產業機遇,走在中西部前列。”陳文科說。
精神崛起,揚起銳意進取的風帆
欲經濟崛起,先精神崛起。在經歷巨大經濟改革的同時,國人也經歷著文化意義上的嬗變。在這種嬗變中,開放卻又內省、務實卻又創新、進取卻又堅韌的精神氣質的錘煉,可能比具體物質條件的改善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更深遠、更持久。
說起湖北,人們會想到屈原的悲情,編鐘的絕響,會憶起白云黃鶴的千古惆悵,楚文化的千年積淀讓這片土地變得厚重而深沉。
陳文科說,正是這千年文明的滋養,形成了具有荊楚特色的湖北人文精神。它包括:體現荊楚文化傳統的篳路藍縷精神(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和混一夷夏精神(即兼容并蓄、力求創新),體現近代反帝反封建、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體現革命戰爭年代優良傳統的洪湖精神、大別山精神,還有江澤民同志概括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所有這些精神,正是湖北崛起的巨大精神優勢和精神財富。“經濟發展上一時的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逐漸在落后的狀態中失去了奮發作為的信念。建設經濟強省,做中部崛起的實干家,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湖北精神,如同江西人發揚井岡山精神、安徽人發揚黃山松精神一樣。”陳文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