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勇
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為中部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它必將形成一種導向,創造一種氛圍,使全國、世界更加關注中部。因此,湖北必須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但是,應該清醒看到,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中,湖北既存在有利條件和機遇,也存在困難和挑戰;縮小同東部地區的差距,實現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的奮斗目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打持久戰。
湖北的責任是什么
如果說東部地區率先開放發展,主要是面向亞太地區的話,那么,西部大開發,則是面向南亞和中亞地區的戰略展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目的是在東北亞經濟合作中占據有利位置。這一切概括起來,可謂“拓邊戰略”,即把經濟活動擴展到周邊國家或地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拓邊戰略”已基本成型,正把經濟聯系和影響推向縱深。這時,“強心”戰略突出出來。如果地處我國腹心地帶的中部地區得不到發展的話,那么,“拓邊戰略”就可能成為“燒餅戰略”———四周越來越厚,而中間越來越薄。這不僅會使我國經濟發展區域失衡,而且可能“空心化”,使“拓邊戰略”失去腹地支撐,使東西互動、南北相承失去紐帶和支撐,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
觀察中部地區,兩個印象深刻:一方面經濟發展后移。2001年至2003年,中部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分別低于東、西部地區1.8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全國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東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較慢的態勢;2003年,整個中部地區GDP為2.63萬億元,僅相當于廣東、江蘇兩省GDP之和(2.59萬億元)。同時,中部地區工業化水平為39.5%,低于全國6.4個百分點;經濟外向度低。進出口總額僅為全國的2.9%。另一方面,中部地區仍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而且經濟地位不容忽視。2003年,GDP占全國的比重為22.5%;糧食產量占27.7%,棉花產量占23.9%,油料占25.3%,發電量占21.9%,鋼產量占22.6%,水泥產量占21.9%。中部地區仍然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主產區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把兩方面歸結起來,可以這樣說:中部地區亟待崛起,中部地區也有潛力崛起。
無論歷史地位、地理位置,還是經濟實力、現有基礎,湖北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中都應該有所作為:“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居中部地區第一位,經濟實力較強;是中部地區教育、科技最發達的省份,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汽車、冶金、石化、紡織、建材等主要行業競爭力較強。
理性的奮斗目標
由“趕超東部”到“縮小差距”,由與東部一爭高低到“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氣勢”似乎小了,但它多了一份冷靜、一份理性,也多了一份堅韌、一份執著。它有更明確的角色定位,更具體的發展目標。
1978年至1998年,東部地區平均GDP增長率達到9.74%,而中西部地區分別為8.10%和7.90%。我省平均增長率為8.95%。今天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是20多年增長率持續差異的結果。這就決定了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必然是一個持續追趕的過程。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出現發展趨同。但事實上,經濟增長并沒有發生在所有國家和地區,而是發生在那些經濟形態具有同質性的國家或地區之間。所謂“趨同現象”,實際上只是一種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俱樂部趨同”。不同質態的經濟之間,存在“條件趨同”,即必須創造相同的條件才能實現發展。
當前,湖北發展面臨著三個重要背景:其一,東部地區的先發優勢。這不僅意味著市場化水平、非國有經濟指數相對較高,而且意味著全球化進程領先。東部地區通過加工貿易已融入全球生產體系,成為全球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兩個市場資源配置方面開辟出的路徑,會推動它實現新的經濟轉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并對中部產生壓力。
其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實踐。世界經濟進入新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時代。它告訴我們:人類發展處于動態的、不斷升級的演化過程之中,我們的趕超目標也處于動態的、不斷提高之中;湖北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機遇更多、要求也更高了。
其三,中部崛起的競爭。實施促進東部地區崛起戰略,意味著中部地區的金牌爭奪戰拉開序幕。它必將形成新的發展差距,甚至“兩極分化”。
正是因為這些背景,省委省政府才始終強調“打基礎”,才指出實現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的奮斗目標是一種“漸進式”:經濟發展三年有明顯變化,五至七年有大的變化。這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場比拼耐力的“馬拉松”,是一場“韌”的戰斗。
大家都來當運動員
經濟增長理論把好的精神視為重要的動力因素。實現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的奮斗目標,需要時間,需要恒心,因此需要良好的精神狀態。省委省政府要求每個單位、每個人都當運動員,其實就是學習運動員的可貴精神。
首先是團隊精神。市場經濟是一個協調運行的體系,它的效率取決于市場和市場中組織的效率。分工與合作,不僅發生在企業之間,也發生在政府與企業、社會之間。因此,任何部門、單位,都是“湖北發展團隊”中的一員,團結、協作是基本要求。現在有的地方,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徒然使工作多了一些不必要的牽扯。比如大家的一個感受是,在省內批項目比在外面談項目還難。寶貴的時間在“門檻”中流逝,有限的機會在“研究”中溜走,大量的精力在扯皮中消耗,千辛萬苦引來的項目往往因為種種關卡而夭折。事實證明,只有最大限度地提供商務便利,才能留住項目、留住資金、留住財富;只有社會成本最小化,才能實現整個社會效率最大化。
其次是拼搏精神。當前,我省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時期,一方面,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我省已成為經濟大省,實力顯著增強;另一方面,經濟轉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實現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的奮斗目標存在隱憂:(1)農業的政策性負擔和農業產業本身的局限性等諸多因素,使我省依靠農業發展的出路越來越窄;(2)工業結構調整面臨兩難。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受到東部地區明顯擠壓。東部地區偏輕的產業結構因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仍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短期內難以大規模地向中部地區轉移。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又因為市場基礎不夠,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3)缺乏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優質名牌產品,缺乏對經濟發展具有牽引作用的支柱產業;(4)所有制結構不優,國有經濟比重大,資產配置效率低。面對這些困難,“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當前的困難,是改革、發展中的困難。事實證明,改革就是破解難題的過程,而破解難題就是創造發展的條件。
再次是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總的看,全省充滿創新的銳氣,發展的朝氣。但在少數單位和同志身上也存在著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擁護改革,一方面又難以割舍既得利益;一方面歡迎外來投資,一方面又擔心吃虧上當;一方面渴望盡快富強,一方面又不愿承擔相應的風險。這種道理上明白、行動上滯后,講起來清楚、干起來茫然的現象,說到底還是思想解放不夠的表現。現在,我國改革的總目標已經明確,衡量一切是非的標準也很清楚。我們要堅決沖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使我們的各項工作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
重鑄湖北輝煌
“紅色資源”是我省的重要資源。作為辛亥首義之地,作為大革命的中心之一和紅色根據地最集中的省份之一,湖北這片土地上,累積了革命先烈為著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偉大精神。它們是我省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
發揚“紅色資源”優勢,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把群眾的呼聲和意愿作為指導工作的第一信號,把關心和服務群眾作為各級領導干部的第一職責,把群眾的評價作為衡量工作政績的第一尺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認真解決和糾正征用土地、城鎮拆遷、企業改制破產、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切實把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
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因此,發揚“紅色資源”優勢,就要著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要抓好一批項目,展現一批亮點,解決一批難點,使全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敢于觸及矛盾,善于破解難題,認真做好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總而言之,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我們要咬定發展不放松,搶抓機遇不遲疑,振奮精神不泄氣,奮力追趕不松勁,保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重塑湖北輝煌。
【相關報道】
需要時間,要有恒心——七論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09-15 07:01)
六論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09-03 06:50)
五論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 應怎樣創造財富(09-01 06:32)
四論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 什么才是好環境(08-30 07:01)
湖北在哪里——一論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前列(08-09 06:57)
靠什么推動經濟增長(08-24 08:25)
怎樣打造“九省通衢”優勢(08-26 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