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楊偉鳴 吳華清
甘當“小學生”
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與湖北同處中部的江西,為了崛起的夢想,一直在苦苦尋找自己的支點。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2001年5月20日。
那天,履任江西省委書記不久的孟建柱,在廣東當了一回“小學生”。
當時,江西學習考察團與廣東的同志座談,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李長春和省長盧瑞華出席。人們發現,這個高規格的座談會,會場上未掛會標。
殊不知,這背后還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會前,廣東的同志擬在會場掛上“江西廣東兩省經驗交流座談會”。孟建柱卻說,這次江西代表團到廣東來是學習的,怎么能和廣東這個老師并列呢?而廣東的同志自謙:不為師尊。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好不制作會標。
憶起此事,當時隨團的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干部陳石俊至今感慨良多。事情雖小,折射出江西人虛心好學、甘當配角的胸懷。上演配角戲這種甘當配角的胸懷來自于對省情的正確把握和認識。
江西位于中部,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省,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江西又毗鄰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中南三角區。
江西人對這種獨特的區位有了新的理解:盡管有人說中部是“不東不西、不是東西”,表面上看中部地區被忽略,處于配角地位,但長珠閩優先開放開發、產業梯級轉移的態勢給中部帶來了左右伸展的空間。從這個角度看,中部不是“東西夾擊”,而是“左右逢源”。
通過不斷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江西人對自己的認識從未像現在這么清晰。
產業梯度轉移,是世界各國普遍發展的規律。深諳經濟工作規律的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吳新雄稱,許多大企業老板將總部設在自己的家鄉,營銷中心設在資金最發達的香港、東京、法蘭克福等地,而制造中心則一定設在信譽好、交通基礎好、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
江西的商務成本與沿海相比有明顯優勢,完全可以成為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
農業是江西的強項,這又是沿海發達地區非常需要的。計劃經濟時代,人們常說“上海的錢,江西的糧”。現在發展市場經濟,江西同樣可以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的優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在經濟的大舞臺上,江西上演著與長珠閩對接的配角戲。
2001年8月,在井岡山召開的江西省委八屆十三次擴大會議,第一次提出了“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戰略定位。“三個基地”即沿海發達地區的優質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沿海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基地、勞務輸出基地,“一個后花園”即把江西打造成沿海發達地區的旅游休閑后花園。
這是一個明智的決策。正如吳新雄所說,上世紀80年代,沿海地區也曾是承接港臺地區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基地。現在,江西同樣可以擔當這樣的“二傳手”。
這是一個準確的定位。作為中部欠發達的江西,以發現并展示自身價值為籌碼,以提供服務甘當配角的姿態,主動與東部和南部的價值鏈對接,在互動中實現雙贏。
江西省橫向經濟合作辦主任賈春來說,這種定位看似低調,實則高明,因為直面現實比唱高調要好得多;而且,它給江西帶來的收益是實實在在的。近兩年,廣東的TCL王牌、臺灣的東元電機、浙江的娃哈哈、格林柯爾等紛紛落戶江西。
對接長珠閩戰略的配角戲精彩紛呈。
改善環境的參照系
對接長珠閩戰略提出后,江西人似乎也一下子找到了改善環境的參照系。
為與對接長珠閩的大戰略相對應,江西首先著力體制對接。如果不打通融入長珠閩的體制,戰略叫得再響、設想再美好也會落空。為此,江西對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大變革。凡是長珠閩取消的行政審批項目,江西堅決取消;凡是長珠閩沒有取消的,江西創造條件搶先取消。“要讓投資環境比長珠閩更寬松,否則別人憑什么離開家鄉跑到你這里來呀?”江西省社科聯副主席、經濟學教授汪玉奇介紹,經濟學上有一個“洼地效應”,地勢低洼,才能聚集流水。如果我們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資本流動看作是流水,那么江西要成為“洼地”,就必須有比別人更優的投資環境。近3年來,江西取消了72%的省級審批項目,是全國省級審批項目最少的幾個省份之一。
其他方面也如此。市場準入條件、企業信用體系、工商登記審核、經濟規則、公共服務設施等全都以長珠閩為參照系。
對接長珠閩戰略的實施,其實是江西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同時并舉思路的具體化。目前,江西省引進內資占全部利用外來資金中的比重達到八成,而來自浙江、上海、福建、廣東的資金占到全部內資的70%。
眼下,投資20億元的中國普天南昌信息產業園、投資5000多萬美元的地洲集團南昌軟件園、投資過億元的清華大學科技園等20多個大項目正匯聚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