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吳華清 楊偉鳴
關于江西投資環境,外商怎么看?請聽幾位企業老總的說法。
荷蘭RDM公司董事長約普·凡登·紐文休澤恩說:“當初我們在中國訪問了22個城市,想找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做飛機項目的合作。在江西我們有一種感覺,這里的政府會與我們全力合作,不論遇到什么問題和困難,他們都會竭盡全力地幫我們排解。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江西。”
荷蘭鹿特丹港務局董事長威廉·斯赫頓說:“我的好朋友約普在這里做得很好,我相信他沒錯。來后發現這里的人說話算數,我非常重視這一點。”“江西好在它不是官僚主義那一套,與有的省份不一樣。這里政府答應我們的一定會做到,有問題也會有人馬上解決。我們放心,感到投資安全。”加拿大美加林投資集團董事長林金龍說。笑意寫在外商臉上。江西人說,這個局面的得來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江西也有過“雙匯事件”同湖北一樣,江西也曾出現過“雙匯事件”。
2002年,雙匯集團為開拓江西市場,開始在南昌設立經銷點。依托規模、品牌與價格的明顯優勢,給南昌的肉制品市場與當地肉食品生產企業帶來了強烈沖擊。于是,南昌有關部門查封了這個分銷點,依據是1996年的地方行政法規規定“禁止跨地區銷售肉制品”。
當時,江西正在開展優化投資環境、塑造江西人新形象的討論。“雙匯事件”一出現,立即引起媒體和學者的關注,并引發了一場辯論。最后,“雙匯事件”得到了圓滿解決。現在,雙匯肉制品在南昌暢銷,同時促進了江西肉制品企業的發展與提高。
回想此事,南昌市招商局一位負責人說,這實際上是對江西人自我批判、自我糾錯與自我完善能力的一次檢驗。
這位負責人介紹,過去“開門招商,關門宰客”的事在南昌也時有發生。隨著外商大量涌進,投訴案件也相應增多。有合作就有競爭,有競爭難免會有矛盾。投訴并不可怕,關鍵是發生糾紛以后怎么辦?是公正解決,還是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甚至政府和司法部門也充當地方利益的保護傘?
為此,近年來南昌市著力于構建自我糾錯機制。他們在兩年前成立了優化環境辦公室,各區、縣、市直單位層層組建了投訴舉報網絡,對客商反映的問題限時解決。一個地方性法規的意義今年3月,南昌市將原來的經濟110、個私企業投訴中心、臺商協調中心、政務投訴中心、
今年5月1日,《南昌市優化投資環境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部規范投資環境的地方性法規。與以往立法大都針對企業行為與義務作出法律規定不同,這個條例主要針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對健全規范舉報、投訴的受理及處理機制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為各類投資者提供公開透明、便捷高效、公正廉潔的服務。違規者將受到行政處分或被依法追究責任。
看一個地方環境好不好,并不在于這里會不會發生糾紛和矛盾,而在于糾紛出現后是否投訴有門、訴之有果。江西省外經貿廳承諾,外商反映的一般投訴案件,限時在一個月內辦結;情況復雜的,時間適當延長;超過60個工作日的,要定期向外商通報調查進展,并盡快辦結;結案后要嚴厲追究損害外商權益的有關人員的責任。兩個百分比耐人尋味江西省外商投訴中心成立以來,共接到外商投訴79件,辦結了77件,辦結率為97.5%,外商對辦結案件的滿意率為98%。
兩個百分比耐人尋味!江西省外經貿廳副廳長伍再謙說,現在,江西關于處理外商投訴的規定、機構和辦法已逐漸完善,但能否得到有效執行,最終還是取決于人,特別是取決于各個地方和單位領導人是想真開放還是假開放。一個真開放的地方,領導人必然開明,處事公道,有錯必糾;而一個嘴上掛著開放的口號,心里卻打著小九九的領導,對客商反映的問題往往就推諉敷衍,能拖則拖,不能拖就賴,甚至自己也充當起破壞市場秩序的不光彩角色。
去年3月23日,南昌市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風年”動員會。那天上午,市領導首先和干部們一起觀看暗訪電視紀錄片,一些機關干部的丑陋現象暴露無遺。接著,市委書記余欣榮號召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清除阻礙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攔路虎”,“誰損害南昌的形象就拿誰開刀”。
過了幾天,《南昌市機關作風建設暗訪紀實》同時在當地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及黃金時段播發,令一些人臉上發燒,身上冒汗。
其后的“兌現”行動直指烏紗帽:市交管局黃某被降行政職務及警銜,調離執法崗位;治安大隊蓋某受效能告誡一次,免去行政職務,調離治安大隊……
鐵手治環境的舉措同時在江西各地推開。九江市每季度對市直單位進行一次百戶民營企業法人無記名投票評議,第一次被評為后三名的單位亮黃牌警告,連續兩次被評為后三名的單位主要負責人降為副職,連續三次被評為后三名的單位主要負責人免職。九江市有人因坑商騙商獲罪判刑,吉安市治理軟環境辦公室一次處理20多人。
在贛采訪期間,記者曾多次向外來客商探聽這里還有沒有坑商騙商之類的事件發生,得到的答復都是“沒有聽說過”。看來,一個嚴密的投訴受理網絡、一套有效的自我糾錯機制,讓客商吃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