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構建第五增長極的思考
徐勇 賀雪峰 鄧大才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總體發展出現了“一飛一熱”的格局。“飛”,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和東北三省(正在構筑中)等東部“四大增長極”的起飛;“熱”,即西部開發熱。廣大的中部農業主產區向何處去?成為各界思考的重大課題。本刊今日推出的這篇文章,站在中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著眼中部農業主產區的發展路徑,提出了構筑第五增長極的戰略設想,為如何加快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統籌發展、該地區內部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湖北九省通衢,處于第五增長極的核心區域。因此,了解該文的思考,對我省破解“三農”難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實現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奮斗目標都大有裨益。
前言
2003年中央提出了振興東北,構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發展戰略。大家都在思考,東北起飛后,下一個開發重點在哪里?第五增長極什么時候啟動?要解決什么問題?從哪里著手?我們認為,下一個開發重點或者說第五增長極,應該是以中部為主體的農業主產區,重點是解決“三農”問題。
一、第五增長極提出的戰略背景
建國以來,我國堅持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和趕超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更是成績斐然,構筑了中國四大增長極,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和東北三省(正在構筑中)。
四大經濟增長極都處在中國的最東部,通過四個極點構建增長軸心,帶動整個東部地區經濟整體起飛的態勢已初露端倪。但是東部增長軸心對中西部地區仍處于極化過程中,生產要素還在大量地向東部地區轉移。指望東部地區累積因果過程自然結束后,以擴散效應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遠水難解近渴,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問題和矛盾將會激化,最終將影響東部的穩定持續增長,甚至影響全國經濟發展。
隨著東部“四極”的進一步發展,以中部為主的農業地區的矛盾將會成為主要矛盾。要縮小東、中、西部差距,協調地區發展水平,遏制極化過程,燙平回波效應,必須在以中部為主的農業地區構建新的增長極——第五增長極。
二、第五增長極的戰略定位
所謂第五增長極,泛指人口高度密集、耕地資源稀缺、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通過引入新的生產要素,挖掘新的動力、構建新的增長模型,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生態改善、群眾安居樂業,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這一地區主要包括中部腹地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也包括東北三省的農業地區,西部的川西平原、渝東山地、陜南地區,甚至包括東部地區的傳統農業地區。第五增長極(第五增長極所輻射帶動的地區簡稱第五增長區域,下同)既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概念,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地理概念,它是一個地理、人文與產業融合的社會概念。第五增長極既與東部增長極有交集,也與西部大開發地區有交集。
(一)第五增長極的增長動力
統籌協調力。對于第五增長區域來說,目前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環境之間還存在諸多不協調因素,使得該區域的實際增長率遠遠小于最佳增長率,在一般人看來,這些不協調是經濟增長的絆腳石,但是從積極的角度看,這些不協調表明,該區域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可以挖掘,挖掘這些潛力就有賴于統籌協調的力量。
資源整合力。如果說統籌協調力是宏觀層面的增長動力,資源整合則是微觀層面的增長源泉。資源整合也有二個層次,一是橫向整合,即各類資源的橫向配置。橫向整合主要是將資源配置給最會經營的主體和最應該得到的主體,讓資源發揮更大的生產作用,或者通過整合形成規模經營,包括個體規模經營和整體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應。二是縱向整合,即將資源整合為資產,將資產整合為資本。資產變資本是將只能作為生產手段或者生產對象的資產,通過資本市場變成能夠獲取“價值的價值”。
政策矯治力。學者認為,制度變遷是西方大國興起的重要源泉,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第五增長區域也要充分利用制度變遷促進經濟增長。第五增長區域的制度變遷其實是一種政策矯治力,由于長期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還有許多政策和制度亟待調整和矯治,第五增長區域通過政策矯治推動經濟增長還有很大的潛力。
生態支撐力。經濟學一直假定生態條件是既定的,沒有將生態環境的影響納入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第五增長區域是主要的災害損失區,也是維護全國生態平衡的關鍵區域。研究第五增長極的增長動力,必須將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納入分析框架。如果將災害損失、抗災補損費和生態治理費用來發展生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二)第五增長極與前四個增長極的區別
增長的目的不同。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是改革型、外向型、突破型、示范型的增長極,構建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問題,解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問題。第四個增長極是解決工業問題和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我們認為,第五增長極的任務是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和解決地區協調發展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第五增長極是一個“協調極”。
增長的質量不同。我們提出的第五增長極不是盲目照搬東部“四極”的GDP增長模式,將突出均衡協調發展、突出人文指標的提升、突出生態條件的改善。東部“四極”是名符其實的增長極,第五極則是“發展極”。
增長的內容不同。東部“四極”都是以工業為主導、以投資為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個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增長極。第五增長極與東、西部地區都不同,所覆蓋的地區,既有較好的工業基礎,也有發達的農耕文明,而且山川秀美,生態環境比較好,根據第五增長區域的資源條件和生態基礎,第五增長極應該是一個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生態文明并存的“共生極”。
增長的作用不同。東部“四極”的增長對于緩解、釋放中國發展壓力功不可沒,但是其非均衡發展戰略和點軸線極化效應擴大了地區發展差距。第五增長極卻與此不同,本身就能夠帶來社會政治的穩定。在我國,農民占總人口的70%,第五增長區域的農民又占全國農民總數的70%。中國能否持續穩定增長,關鍵在于能否穩定“兩個70%”的農民。第五增長極的起飛能夠惠及全國50%的農民。從這個角度看,第五增長極是一個“穩定極”、“基礎極”。
(三)第五增長極的主要特點
第五增長極的主要特點,是以均衡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的增長模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全面增長。它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更不是GDP的簡單增加,而是經濟與社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全方位提升,是人與自然,經濟、社會和生態和諧共存條件下的全面增長,它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文環境的提升,它追求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統一。
全新增長。第五增長極所依賴的增長動力,不僅僅是有形產業和物質投入,它主要依靠產業與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統籌協調力量,資源的整合力量,人文環境的促進力量,生態環保的支撐力量,制度變遷的矯治力量。
動態均衡增長。第五增長極所追求的動態均衡增長,不同于投資拉動需求增長,也不同于區域經濟學均衡增長理論所要求的平均增長、平衡增長,它是與非均衡增長理論相對應的增長,是指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具有良性循環機理的協調增長。
可持續增長。與經典增長范式相比(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除外),第五增長極所依賴的增長因素都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不存在資源的約束問題和增長極限問題,也不存在增長收斂或者趨同問題,如果整合得當、保護得當,完全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
三、第五增長極的戰略作用
第五增長極是全面激活中國經濟的引擎。東部“四極”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地理位置上都處于邊陲,是一種邊疆發展戰略。這種邊疆發展戰略對全國經濟的影響總是局部的、區域性的。第五增長極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處中部腹地,既承東又啟西,既照南又顧北,能夠“一肩挑兩頭”、“一腳踏南北”。第五增長極的每一個發展步伐的外溢效應都能同時惠及東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第五增長極每一個發展步伐的收益都會落在國境內,真可謂是“一波才動萬波隨”。第五增長極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第五增長極是實現可持續增長的保障。一是第五增長極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第五增長極是中國勞動力最豐富的地區,能夠源源不斷地為東部“四極”、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廉價的勞動力。二是第五增長極是國民經濟的產業基礎。第五增長區域是中國主要的農產品供給區,為全國提供70%以上的農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是第五增長極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第五增長區域是國家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五增長極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發展第五增長區域,助跑第五增長極是一項統攬全局,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第五增長區域的“塌陷”已經拖累了全國經濟增長,影響了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相反,第五增長極的崛起,就能夠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在五大增長極之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使五大增長極連成一體,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新世紀持續增長。
第五增長極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足寒傷身,民寒傷國”。“三農”問題是一個可以動搖國家根基的大問題。我國“三農”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就在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東部地區有四大增長極,經濟也比較發達,必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尚不突出的“三農”問題。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農業和農民在全國占的比例較小,“三農”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在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該區域的農民占全國農民總數的70%,提供全國70%的農產品,第五增長區域是“三農”的主體部分,也是矛盾和問題的集中地區。只有將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的“三農”問題解決了,中國的“三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黨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實現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而農村又在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的農村,只有破解了中部的“三農”問題,促進各個地區齊頭并進的發展,才有可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可見,復興中部,構建中國第五增長極不僅是破解“三農”的關鍵,還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
第五增長極是拓寬戰略腹地的重要途徑。新世紀我國面臨著復興中華、統一祖國的重大任務。第五增長極在中國的腹地,不管是從東部往中西部走,還是從西部向中東部走,都有層層保護屏障,是我國的戰略大后方,能夠避免和減少戰爭對經濟的沖擊。重視第五增長極的發展,拓寬中國經濟的戰略腹地,能增強我國承受戰爭的能力。
第五增長極是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中原定,天下安”,逐鹿中原從來就是中國政治家、軍事家關注的重點。只要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能夠穩定,全國就有穩定的基礎。復興中部、助跑第五增長極時不我待,必須盡快提上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四、實施第五增長極戰略的可行性
(一)按照梯度發展理論應該輪到了助跑第五增長極
按照區域經濟學的梯度推移理論,東部極點和軸線的形成,就應該著手培育中部極點和中部發展軸線。現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大振興,無論是按照從東向西的梯度,還是按照從西向東的梯度,還是從北向南的梯度,都該重視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了。特別是東北增長極形成后,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區域便成了矛盾和問題最集中的地區,中部的矛盾,特別是“三農”問題成了我國的主要矛盾之一,按照解決矛盾的優先序,也必須啟動第五增長極戰略。對以中部為主的第五增長極給予更多的關注,也是東部增長極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一種自然延伸,是東部“四極”持續增長的客觀要求。
(二)國家宏觀戰略的調整為助跑第五增長極創造了條件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這一戰略將使第五增長區域首次獲得公平競爭、公平發展的機會,為中部起飛和復興創造宏觀條件。
(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降低了助跑第五增長極的成本
第五增長極得“中”獨厚,具有對東對西的雙低成本優勢和條件(資源成本低、采購銷售成本低),在市場競爭和資源的吸納中,具有強有力的競爭優勢。第五增長極將以獨特的區位條件,從東西交流發展中獲得巨大的收益。中部地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低成本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良好的發展條件是第五增長極起飛的物質基礎
一是資源組合狀況和空間匹配條件較好。第五增長區域礦產資源、自然資源、國土資源、旅游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異常豐富,還有大量的其他經濟生產要素。二是具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既有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也有輕紡工業、重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基礎和物質技術條件比較好。三是具有良好生態條件。第五增長區域目前仍然是全國生態基礎最好的地區。四是教育比較發達。僅中部五省就集中全國20%的科技人員和21%的高等院校,還有一大批科研機構。五是人力資源豐富。能夠為中部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六是市場潛力大。七是交通便利,已形成立體交通網絡。
五、構建第五增長極的戰略思路
(一)助跑第五增長極的原則
以人為本的原則。第五增長極發展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物質增長,不是追求GDP的增長,而是以人為本。發展手段要考慮人的需要,發展目的是為了人,即為了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改善人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
統籌協調的原則。不僅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還要統籌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統籌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
“雙贏”原則。構建第五增長極,不能再沿襲其他地區“零和”、甚至“負和”戰略,要遵循帕累托改進原則,在不損害其他地區、其他群體利益的前提下穩定增長。
(二)助跑第五增長極的基本思路
調整發展戰略,創造公平發展的條件。首先要調整非均衡發展戰略,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為第五增長極提供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
整合資產資源,推進經濟結構革命。助跑第五增長極必須大力整合資產資源,挖掘結構優化的潛力,推進結構革命。一是收縮國有戰線,將國有資源集中投向公共產品和基礎性產業;二是根據資源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如壟斷性的特色農業、技術型農業、勞動密集型農業;三是根據生態資源和生態要求發展生態產業、旅游產業、觀光休閑產業;四是根據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農產品供給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及其加工業。
加強區域內分工協作,提高區域競爭能力。要構建第五增長極,使之成為中國的次級增長中心。必須強化第五增長區域力量的整合,各個地區既需要相互競爭,也需要強化合作,既需要區域內各地創造發展條件,也需要區域內省與省、地區與地區之間協作與聯合,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和放大國民經濟的整體功能,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贏得區域競爭的主動權,實現第五增長區域的整體起飛。
優化經濟環境,增強資源吸納力。一是完善區域內部的市場建設。二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新鄉村運動,建設新農村。新鄉村運動應主要以解決農村最難的問題和最突出的矛盾為目標。一是村莊建設運動。大力興建農村道路、能源、飲水設施。同時實施村莊整治、遷村移民工程,促進農民集中,降低村莊建設成本。鄉村建設能夠讓不能進城的農民安心舒適的生活在農村。這也是穩定農民、提高農民社會福利的重要途徑。二是人文環境建設運動。人文環境建設就是要通過組建老人協會、婦女協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協會、銷售協會等經濟組織這些載體,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
(三)助跑第五增長極的政策建議
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是大力建設第五增長極的交通干線,打通第五增長區域內部交通瓶頸,建設農業生產基地的交通線路。二是大力建設能源項目。三是要更多的安排大江、大湖、大河的治理項目。
改革農村稅費制度,中央政府要加大對第五增長極的轉移支付力度,并出臺相關政策協助第五增長極化解鄉村財政危機和債務危機。
改革農村教育經費籌集制度,可以考慮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經費由地市級以上政府為主負擔(因為中西部大部分的縣都是農業財政,縣級政府承擔也是農民承擔)。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由縣級以上政府負責供給。通過公共產品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減輕鄉村社區興辦水利設施等基本建設的壓力,也就減少了農民的生產共同費用。
建立直接補貼農民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首先必須按照《農業法》的規定,保證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到位。同時,要趁此機會建立規范的、農民能夠直接受益的、符合WTO貿易協定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建立起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農村特困群體的生存問題。其次要建立農村公共衛生制度,解決農民的大病醫療問題。最后要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徐勇、賀雪峰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博導,鄧大才系該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