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劉志彪
武漢城市圈發展戰略,是一種通過提高自身和周邊城市城市化水平,改善和增強武漢發展的區域生態環境,最終將武漢建成“經濟增長極”概念上的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戰略。
為此我建議:第一,在構建武漢城市圈的戰略視野上,應該眼睛向東和向南。眼睛向東和向南體現著一種蔚藍的海洋經濟、發達的西方經濟和開放經濟,它意味著武漢城市圈的開放性和與發達經濟的接軌,意味著通過發達的網絡和運輸體系的建設(航空港、長江水運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等),承接來自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和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輻射,意味著武漢城市圈將有可能成為國內外投資者淘金中西部的“橋頭堡”和“據點”。未來長江中游地區城市化戰略中,最需要避免的是那種“內陸”意識、自力更生和內向經濟循環的舊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和發展意識一旦演化為戰略措施,就會使大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成為一種脫離經濟全球化的“孤島經濟”。
第二,武漢城市圈的建設,要注意發揮以武漢為龍頭、為中心的作用,第一步圍繞武漢為半徑的50公里-100公里內,發展武漢近郊衛星城市,目標是讓這些衛星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位于滬寧線的某些城市的水平,在最近若干年內使武漢市轄區的城市化水平達到60%以上。最終建成半徑為300公里左右包括湘鄂贛三省主要城市在內的長江中游城市圈。
第三,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應當主要著眼于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的通勤能力和可達性,以“一小時左右的生活圈”和“二小時左右的通勤圈”為標準高水準地建設基礎設施。為此首位城市與城市圈內的各個城市發展配置格局,可以用組團式模式來規劃,核心城市是武漢市區,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市都是分別獨立發展的組團區,它們與武漢的聯系可以用高等級的高速公路連接起來,高速公路的沿線可以配置各類制造加工企業和開發區,特別要注意在高速公路的沿線用密集的綠化帶隔離。
第四,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應注意要把武漢市區建設成為生產性服務和先進制造業為主的地區,而把廣大的周邊地區建設成為承接國內外制造業投資和轉移加工地區。我國生產性服務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總體上不夠發達但在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地理集中。這是外商為什么總是喜歡把制造業布置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主要原因。前一選擇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發達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同時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制造成本低的優勢;后一選擇可以在充分利用長江三角洲地區優良勞動力和投資硬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上海相對發達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優勢,降低交易成本。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周邊地區融入武漢城市圈,就是要利用武漢今后可能的生產性服務體系發達的優勢,充分吸收到更多的國內外制造業投資者來湖北投資。由于湖北也具有眾多的次級中心城市和廣闊的經濟腹地,強大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資本優勢,因此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也具有十分良好的條件和背景。如果湖北能夠在生產性服務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另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集聚和擴散中心,并帶動其周邊地區國內外直接投資的上升和制造業的發展。